無論從哪個角度欣賞,馬丘比丘總能喚起你心中的敬畏之情。15世紀印加文化處於鼎盛的時候,這兒屬於印加帝國的統治範圍。當西班牙殖民者在征服新大陸的以後,橫掃了整個印加帝國,但從未到達過這個與世隔絕的城市。印加人的後裔蓋丘亞印第安人雖然知道這個地方,但在以後的幾個世紀裏也沒有問鼎這座被白雲和森林覆蓋的城市,直到20世紀初。
恩特·希拉姆·賓漢1875年生於夏威夷,在耶魯和哈佛接受教育。據說,童年時他看過一副印加懸索橋的照片,從而迷上了印加文化。作為一個南美曆史專家,賓漢知道關於“消失的印加城市”的民間傳說,在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秘魯期間,據說經常有印加人撤退到山區後就不知去向。後來,賓漢組織了一支探險隊,對秘魯境內的安第斯山脈進行勘察,到達烏魯班巴峽穀的時候,一位當地農民告訴他們,河流上麵有一座隱秘的城市。
在較低的平地農作並生活在遺址以下山區的蓋丘亞人帶領著賓漢,穿過叢林,翻過懸崖峭壁,整整走了一天,來到了一塊高地。賓漢確信自己找到了傳說中的“消失的印加城市”,他馬上讓當地人把覆蓋在建築物上的藤蔓雜樹砍掉。這傳說中神奇的印加古城漸漸露出它令人驚歎的麵貌。直到1911年,當印第安古文化遺產開始受到西方人應有的尊重時,年輕的美國探險家賓漢才將他發現的馬丘比丘古城遺跡公諸於世。這使賓漢獲得了很大的知名度及資金讚助。以後,他一次又一次回到這兒。盡管後來的探險者發現,印加人在埃斯皮裏圖潘帕的真正的最後一個據點在烏魯班巴峽穀以外的密林深處,馬丘比丘仍然被世人認作是印加文化的建築象征。
作為一個農業中心、城堡或紀念中心,馬丘比丘卻坐落在蜿蜒奔騰的烏魯班巴河上方的安第斯山脈的2700米高空,距離曾經一度統治了大部分南美洲地區的印加帝國的政治和商業中心庫茲科西北大約40千米。一些曆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判斷,該古城建於15世紀的帕查庫特克皇帝統治時期,17世紀初期以前一直有人居住。人們對建造它的目的及如何建成一直存在爭論。1983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自然和文化遺產”之一,同時也成了追求精神啟蒙的人們的朝拜聖地。
想真正了解馬丘比丘的建築情況、建築目的和衰亡過程的遊客,在他們追求答案的過程中一定會感到迷惑不解。印加人沒有文字曆史,他們使用“基普庫納”,即一套用繩子打結的方法,記錄曆史。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對古城的每個方麵幾乎都存在爭論,導遊冊上的含混不清,互相矛盾的解釋就反映了這種混亂狀態。麵對這些遺址,印象比語言的作用更加有力,你隻能對建築它的工匠、農民、星相學家和神職人員表示由衷的讚歎。
馬丘比丘古城到底有多古老?學術界的正統看法是:城堡的興建日期應該是公元15世紀左右。然而,一些備受尊敬的學者卻敢於質疑,時時提出不同的意見。例如,1930年,波茨坦大學天文學教授洛夫·穆勒找到確鑿的證據,顯示馬丘比丘古城在建築上的一些重要特征,是以數學方式反映的重大的天文現象,仔細計算過去幾千年中星星在天空的位置(由種名為“歲差”的天文現象,星星的位置會隨著時間改變)得出這樣的結論:馬丘比丘城堡的最初設計和建設,肯定是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間完成。
在正統曆史學家眼中,這簡直就是信口胡說。如果穆勒計算正確,馬丘比丘城堡的曆史就不是短短500年,而是6000年了。這麼一來,它就比埃及的大金字塔要古老得多了(正統學為,大金字塔的興建日期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關於馬丘比丘城堡的曆史,還有其他學者提出異於正統學的意見。跟穆勒一樣,他們大多認為,這座城堡的部分遺跡,比正統曆史學家所認定的日期古老好幾千年。
但究竟這座神秘的古城建於何時?由誰人興建?因為什麼原因而衰落?……這無數個謎團,都有待後人去一一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