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寺”,右邊有一個小院,這裏就是《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的故居——一個座北朝南的三間堂屋。屋門的簷下掛著一塊匾,上書“孔尚任紀念展覽”,屋內沒有燈光,光線暗淡,展出的東西不多,有幾件孔尚任曾經用過的文房四寶等器物。從這個院落和房舍來看,不象一個世襲文人的居所,也許正因為如此,才能造就作者的潛心著書的心境吧!
作為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孫,三十七歲前,孔尚任在家過著養親、讀書的生活。他接觸了一些南明遺民,了解到許多南明王朝興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軼事。從而萌發了他的創作欲望,開始了《桃花扇》的構思寫作。並在這間屋裏完成了《桃花扇》的初稿。
我想,石門山的名氣,就在於它和孔尚任以及其名曲《桃花扇》的聯係吧!走出孔尚任故居不遠,但見一塊帶字的木牌子橫在我們麵前。哇!好時尚的名字——“天然氧吧”,讓我們既高興又激動,呈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片非常平坦的地麵,一條的青石小徑,蜿蜒在茂密的小樹林中、平鋪在我們腳下;雨後的小樹林空氣格外的清新、舒爽;剛剛被雨水洗過的葉子翠綠亮麗,並散發著淡淡的清香;頭上還頂著晶瑩水珠的花草,仿佛剛從泥土裏鑽出來,那樣的玲瓏、那樣地可愛!
我們貪婪地做著深呼吸,盡情地享受這新鮮的空氣,感覺和城裏的空氣就是不一樣,特別地新鮮、清涼……真乃名副其實“天然癢吧”。而沿著石徑小道兩側,不時出現雕刻在石頭上的《桃花扇》的片段,那鮮紅的文字,似乎渲染著“李香君”的愛情故事;那如行雲流水的筆跡,本身就給人一種藝術的享受,當它和一部曆史名曲結合在一起時,其兩者相得益彰的藝術魅力,帶給我們以美的感受。
此刻,石門山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我想,在這個氛圍裏,能讓你把一切煩惱和不愉快,統統丟到九霄雲外;甚至能抒發你的情感;燃起你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石門山,給人的不僅僅是美的感覺;它同時也能給人以心靈的觸動和生活的啟迪!”
這把我們愣住了,這不就是一篇普通的作文嗎?似乎跟這個石門毫無關聯,這個作文倒是像高中的作文。這對我們來說一點價值都沒有,還是找不到辦法打開這個門。這讓我們所有人鬱悶,真的擔心我們也會像他一樣永遠打不開。不過我們比他好,至少我們還能出去。
蕭炎拿著這張紙頭說:“等出去搜這篇文章,或許能查到這個人。這篇作文應該不是在這裏寫的,可能在外麵就寫過一直帶在身上而已,到了老了不小心掉在這裏。又不會下雨,這張紙頭自然能保存這麼久。”
我們點頭讚同蕭炎所說的,他分析非常有道理。但是我們還是沒辦法能進這個石門,連蕭炎的四爺爺產生一種著急感。不是怕等半天,而且怕後麵有人會追上來,那我們被困在這裏進出兩難。
蕭炎問大家說:“這個人已經試過這麼多年,肯定是沒有機關打開這個門了。如果真的有機關打開,這個人早就打開。當然也有可能出現假門,但是不太可能,如果是假門他也不會花上一輩子時間研究。所以說,這個門一定有什麼特殊辦法,大家一起想一想!”
孫九龍靠近這個石門,用手摸了摸,也沒有說話。看著石門被之前進來的人劈了多少刀,還是徒勞無功,可見這石門防禦實在變態。如果我們聯手攻擊,都未必能打破這個石門。因為時間已經證明了一切,他倒是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這個經驗不得不吸取。
孫九龍對著我們說:“要不你們幾個傳輸力量試一試,或者人家是力量測試的呢,確定是不是張家後人。當然這是我的猜測,不好說百分百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