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人類的希望(1 / 2)

後來蕭炎帶我去圖書館,讓我找關於海裏的傳說,因為我們即將去之前的地下河地宮。所以去之前看看能不能找到什麼線索,至少會有好處。

華夏堯帝時期,天下洪水泛濫,在鯀治水不成功的情況下,堯派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領著百姓治水,一直將黃河治理到邙山東頭,再向東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為有共工在作怪搗亂。

共工是個壞水神,性情凶狠,處事蠻橫,專與華夏之民作對。它經常在心血來潮時,施展神力,呼風喚雨,用洪水傷害天下的百姓,把一個好端端的華夏大地弄的一片汪洋。百姓們哭天叫地,苦熬日月。

大禹找到共工,勸說其不要再呼風喚雨,發洪水禍害百姓,給華夏之民留條生路,積些德行。共工根本不聽大禹的好言相勸,說:“我發我的洪水,和你有啥關係?”大禹不願再理這號靈魂低劣之壞神,隻好風裏來,水裏去,頂風冒雨,察看地形,尋找黃河向東的出路。

共工一看大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導黃河,讓華夏之民過上正常的生活,頓時火冒三丈,幾乎將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來,中原一帶的洪水於是四處漫溢,到處橫流,洪水更大了。

大禹東奔西跑,費盡了力氣,地上的水卻越聚越多,黃河水也是四麵八方亂竄。有共工搗亂,黃河沒法疏導,大禹忍無可忍,決心帶領華夏之民驅逐共工。

大禹把隨他治水的應龍、黃龍、白龍、蒼龍都叫來,並鼓勵華夏之民一起出戰。共工由於四處作惡,早就聲名狼藉,百姓聽說大禹要趕走共工,紛紛前來參戰。大禹帶著大家在水中攔住共工,雙方廝殺起來。

整整大戰了一個月,大禹帶華夏之民輪流上陣。共工漸漸疲憊不堪,敗下陣後,倉惶而逃,大禹窮追不舍。共工看著自己在劫難逃,便向大禹下跪,發誓永遠不再侵犯華夏,再不發水行惡了。大禹心一軟,放走了共工。

大禹率華夏之民趕走共工後,一鼓作氣,把洪水排完,又馬不停蹄的把黃河疏導到東海,並用太行山的石頭,在黃河兩邊築起又高又厚,十分堅固的堤岸。

共工,為氏族名,又稱共工氏。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水神,掌控洪水。在中國上古奇書《列子》中記載,傳說共工素來與火神祝融不合,因“水火不相容”而發生驚天動地的大戰,最後以共工失敗而怒觸不周山。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共工氏是軒轅裔黃帝王朝時代的部落名,把共工與驩兜、三苗、鯀列入四凶。

共工簡介,共工生平簡介

此共工並非神話中的共工(神話中的共工乃伏羲女媧政權時期的人物),乃炎帝魁隗氏政權五任帝祝融時期的“水正”部落首領的統稱,也是炎帝魁隗氏政權最後一位統治者七任帝,後被神農氏擊敗,帶領部落改名“共工氏”。誇父則為魁隗氏嫡係九世孫,也是炎帝共工(炎帝共工隻有一人,所以單指一人)的曾孫輩。

《史記:五帝本紀》: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凶慝,天下謂之渾沌。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天下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天下謂之饕餮。天下惡之,比之三凶。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以禦螭魅,於是四門辟,言毋凶人也。《尚書·堯典》:讙兜進言共工,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四嶽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嶽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帝鴻氏)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少皞氏)讙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縉雲氏)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顓頊氏)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四罪而天下鹹服。”《列子·湯問》:“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訓》、《淮南子》:“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