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三農問題(2 / 3)

從九曲十八彎的村道上轉出來,直到駛上了相對平坦寬闊的國道,江春水的一顆心這才落了下來。見唐建斌一直沒做聲,江春水忍不住說道:“部長,我覺得我們再多下來做幾次工作,問題應該不大的。我看還是有很多群眾是讚同的嘛。”

唐建斌苦笑了一聲,說道:“哪有那麼容易哪。”他坐直身子,從包裏拿出保溫杯喝了一口水,接著說道:“其實我真正擔心的倒不是工作完成不了,畢竟這是縣裏今年主推的重大項目,不管怎麼樣,到後麵甭管群眾同意不同意這事情都是非得辦成不可的。我現在考慮的是,我們現在這麼做到底對不對?政府“過分熱心”地幹預乃至決定農業技術與經營方式到頭來往往變成“折騰”農民,效果並不好。你沒見現在網上說的,政府讓我種番茄,我就種玉米。政府讓我種玉米,我就種番茄。敢情現在我們政府都成了市場風向標了,不過不是正的方向標,是反的!”

“我沒有您這麼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但我個人覺得吧,如果脫離農民自身的意願和自由選擇的權利,其實不管結果如何,對於農民本身來說都未必是件好事情。而且“農業”問題如果作為產業經濟問題,其實在中國並不十分突出,至少它比傳統時代甚至改革初期的重要性已經明顯下降,同時也沒有盛行“大農業”的許多發達國家那麼重要。”江春水說道。

江春水的話讓唐建斌頗感意外,他意味深長的看了江春水一眼,說道:“ 你說的沒錯!要說在改革前,那時候我們還沒有解決“吃飯問題”,農產品供給嚴重短缺,處於“民以食為天”的狀態,解決“民食”問題的農業自然也是“天大的事”,是重中之重,更不用說農業社會的經濟問題基本上就是農業問題了。但現在不同了,一方麵,經過30多年農業的長足發展,如今的中國已不再像改革開放前那樣操心“吃飯”問題,受困於農產品供給不足。但另一方麵我國也不像美國、法國、加拿大、阿根廷、巴西等國家那樣定位為麵向全球市場的戰略性大農業出口國,對農業生產過剩、農業經濟周期和國際農貿談判之類問題極為關切。我們的資源稟賦決定了中國農業基本上是內需型的,盡管存在品種調劑問題,就總量而言,我們的農業也能夠滿足內需。”

江春水大有知音之感,到雙峰之後除了謝君還能共同探討一番之外,還真找不出第二個可以聊聊的人了。現在聽了唐建斌的一番高論,心底頓時癢癢的不行,迫不及待的答道:“部長的這個觀點我很認同,史地看,作為一個農業文明積澱深厚而又幅員廣大、各地條件極其多樣的大國,我國各地農業的適宜技術和適宜經營方式其實更多是農民自主選擇的結果。正是在農民自主性得到較大尊重的改革時代,農民以“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的智慧解決了複種問題,以大型農機專業戶為眾多小農提供商業化服務的途徑,解決了過去政府認為最適合機械化的“大公社”時代長期無解的機械化問題,擺脫了一會兒押寶雙輪雙鏵犁,一會兒突出手扶拖拉機,天天號召“農業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而手工—畜力農業依舊的長期困境……”

“等等!那你的意思是,政府就什麼都不用幹?光看著農民自己去折騰?”唐建斌打斷江春水說道。

“也不是什麼都不用幹,而是把選擇權還給農民自己。市場有其本身的規則,如果太多人為,特別是行政力量的幹預,短期或許是可以出成績看到效果,但長期破壞規則的行為必然會導致一係列無法彌補的惡果。政府的定位是什麼?我覺得不是去掌控市場,也不是去替老百姓拿主意,而是健全規則,維護規則,提供服務。通過對軟硬件方麵的投入,幫助那些缺乏競爭力的地區和個體進入市場,通過維護市場運行的規則從而確保市場長期有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