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袁十七家所在的街角之後,青青就下了馬,隨便進了家館子,要了個雅間,一個人喝酒。
她一直忍著沒有回頭,但不必回頭她也知道,那個高大英武的人一定在原地站著,呆愣愣地看著她離開的方向,不知所措。
袁十七幫著淩軒設計了她,如果說她一點都不氣,這話一定是假的。可青青心裏也明白,這件事當真怪不到袁十七多少。與其說她不肯原諒他,不如說是她借此機會把他推出這個局外。
沒錯,這就是一場局。
對於入局的幾人而言,各有利弊的一個局。
於重情重義的秦家,尋得妹妹的唯一子嗣是好事,卻也因此徹底失去為四皇子效力的資格,從而被迫選擇立場。
於境況不佳的淩軒,一舉得了秦家與蕭家是好事,卻也要防著蕭家的陽奉陰違,以及蕭秦兩家的關係變化。
於觀望擇主的蕭家,不能繼續保持中立,卻也再次與秦家站在一起,有了秦家這樣的軍武世家做倚仗,蕭家權勢更加滔天。
青青一個人,竟能讓京中局勢發生一個逆轉性的變化。淩軒這一步,走得可謂精妙。
還有一些事,淩軒大概不會告訴袁十七,青青也不會說。那是個老實人,又忠厚,很多事他知道了隻會徒增他內心的折磨。
為何讓袁十七約青青來郎熙,又為何要讓袁十七叮囑青青送那支玉簪?從表麵來說,袁十七與青青相交頗深,這樣更易讓青青相信。可再想下去便很容易明白淩軒的另一層意思了。
蕭相的為人淩軒很清楚,青青的性格他也略知一二,因而他深知兩人父慈女孝的可能性極低。青青江湖出身,恩怨分明,自然會將禁錮己身的仇恨記在騙她入彀的袁十七身上,這樣一來,即使兩人先前結伴同行關係再好,也難以繼續。袁十七也不可能因為有青青這條線,與丞相府走得太近。而青青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秦家的決定,所以袁十七和秦大將軍也不太可能成為好友。
退一步來說,就算青青沒有記恨袁十七,以青青的性格,想來不會安心做蕭家女任由蕭家擺布,到時惹下什麼蕭家也擺不平的亂子來,蕭家若要保住青青,必然損兵折將,那麼蕭家會把這個仇記在誰頭上?自然還是袁十七。而蕭家若不保青青,青青一死,袁十七、蕭家,秦家,三方都不可能再結為盟友。
這樣一種微妙的平衡,袁十七是不會懂的。
青青仰頭喝下一杯酒,突然笑了。那笑容出現在她絕美的臉上,卻隻讓人覺得那張臉格外悲哀。
對淩軒,袁十七視為知己者,會舍命相救。可淩軒,仍會防患於未然,將他可能帶來的威脅降到最低。如果袁十七知道的話,那個老實人的心裏,大概會是悲涼的吧?
袁十七和青青,從頭到尾,都不過是謀局者的棋子罷了。可因為他們的棋局,他和她,都要被牽連其中,不得脫身。
他是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