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理學特點
1.嘔吐反應貓對嘔吐反應敏感,適宜進行嘔吐反射方麵的實驗。
2.呼吸道貓的呼吸道黏膜對氣體或蒸氣反應很敏感。正常條件下貓很少咳嗽,但受到機械刺激和化學刺激後易誘發咳嗽。
3.藥物反應貓對嗎啡的反應和其他動物相反,犬、兔、大鼠、猴等主要表現為中樞抑製,而貓卻表現為中樞興奮。貓對所有酚類都敏感,如對殺蠕蟲劑酚玎海非常敏感。
4.生長發育剛出生小貓全身被毛,閉眼,10日齡睜眼,20日齡可爬行,40日齡可覓食,50日齡後可以獨立生活。貓屬典型的刺激性排卵動物,即隻有經過交配刺激,才能排卵。性成熟6~10個月齡,適配年齡雄性1歲,雌性10~12個月齡。貓為季節性多發情動物,全年均可發情,但春秋兩季為發情盛期。交配應在發情期進行,交配後25~27h才排卵。可以用陰道塗片法判斷性周期的不同階段。一個性周期14天。發情期陰道塗片出現角質化細胞,持續3~7天,此期適宜交配。求偶期2~3天。交配時發出特有叫聲,交配後可見到雌貓在地上打滾的行為,交配後24h排卵。懷孕期60~68天(平均63天),分娩一般需2~3h。產仔數常為3~5隻。哺乳期60天。雄性可利用6年,而雌性為8年。
5.生理指標貓正常體溫38.7(38.0~39.5)℃,心率120~140次/min,呼吸頻率26(20~30)次/min,潮氣量12.4ml,通氣率322ml/min,耗氣量710mm3/g活體重,食量113~227g/(隻·天),飲水量100~200ml/(隻·天),排便量56.7~227g/d,排尿量20~30ml/(kg·d),收縮壓16~20kPa(120~150mmHg),舒張壓10~13.3kPa(75~100mmHg),紅細胞數8.0(6.5~9.5)×1012/L,血紅蛋白113(70~150)g/L,白細胞16(9~24)×109/L,血小板2.5×1011/L,血量占體重的5%,全血容量55.5(47.3~65.7)ml/kg體重,血沉3mm(1h),循環血量(57±1.9)ml/kg體重。
(四)主要品係、種群
貓的品種相對來說很少,在遺傳方麵,很大程度上未受控製,世界各地分布的貓,就體長和體重比較,差別較小。貓一般分為家貓和品種貓兩大類。家貓是家庭眷養貓的統稱,一般是隨機交配的產物。品種貓是經選育而成,每個品種貓都有特定的遺傳特征。世界上現有品種貓35種以上,有長毛種和短毛種2類。用於實驗的貓應選擇短毛貓。長毛貓易汙染實驗環境,實驗操作不便,且體質較弱,實驗耐受性差。
目前我國實驗中使用的貓絕大部分為收購來的家養雜交貓,通常以毛色劃分為黑貓、白貓、花貓、麻貓等。國內少數單位已培育出具有較穩定遺傳背景的品種貓,如華北製藥廠培育出的虎皮貓,就是比較理想的實驗用貓。
二、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
在生物醫學研究中,貓主要用於神經學、生理學、藥理學領域的研究。貓可以耐受長時間的麻醉與腦的部分破壞手術,手術時能保持正常的血壓。貓的反射功能與人類近似,循環、神經、肌肉係統發達。實驗效果較齧齒類更接近於人類,特別適宜做觀察各種反應的實驗。
1.生理學研究貓具有極敏感的神經係統,頭蓋骨和腦的形狀固定,是腦神經生理學研究的絕好實驗動物。在電極探針插入大腦各部位的生理學研究方麵已經標準化。可在清醒條件下研究神經遞質等活性物質的釋放和行為變化的相關性,研究針麻、睡眠、體溫調節和條件反射及周圍神經和中樞神經的聯係,做大腦僵直、刺激交感神經時的瞬膜及虹膜反應實驗等。
2.藥理學研究用腦室灌流研究藥物的作用部位,藥物如何通過血-腦屏障。觀察用藥後心血管係統的功能效應和藥物代謝過程對血壓的影響。常用貓進行冠狀竇流量的測定、觀察藥物對血壓的影響以及阿托品對毛果芸香堿的拮抗作用等藥理實驗。貓血壓恒定,血管壁堅韌,心搏力強,便於手術操作,能描繪出完好的血壓曲線,適合進行藥物對循環係統作用機製的分析。還可通過瞬膜反射,分析藥物對交感神經節和節後神經纖維的影響。易於製備脊髓貓以排除脊髓以上中樞神經係統對血壓的影響。
3.疾病研究貓可用於診斷炭疽病,進行阿米巴痢疾、白血病、血液惡病質的研究。貓可作為許多疾病和免疫功能缺陷的貓白細胞減少症等動物模型,如弓形蟲病、結核病、白化病、耳聾征、脊柱裂、病毒引起的營養不良、急性幼兒死亡綜合征、先天性心髒病、尿激素缺乏症等。
4.其他研究貓可用於研究人類畸胎學、腫瘤學、老年學、行為學的動物模型。
三、飼養管理
(一)飼養
1.初養成年貓具有野性,易棄家出走,因此,養貓要從小養起。初養時,可用布條拴住養幾天,同時要有一個固定的窩。
2.飼養環境貓的飼養環境要求清潔幹燥。無論籠養或舍養,都要鋪墊上軟的、吸濕性強的墊料並留出應有的活動餘地和位於底麵之上的休息處。貓愛清潔,可在貓窩旁設置排便皿。貓因不易成群飼養,發情期有心理變態,故繁殖較為困難。
3.貓有晝伏夜出的習性貓很多活動(如捕鼠、求偶交配)常常是在夜間進行。貓每天最活躍的時刻是在黎明或傍晚,而白天的時間都在懶洋洋的休息或睡覺。根據貓這一習性,每天的飼喂時間應放在早晨和晚上,因為這時貓機體內的各種功能都很旺盛,不但吃得多,而且消化好。
4.喂養貓喜腥食,如魚類及其下水料,其次是肉類,煮熟的糧食,有偏食的習性。人工飼養可喂顆粒料與商品罐頭或煮熟的米麵,飼料配方中,動物性飼料應占30%~40%。貓不能用β‐胡蘿卜素作為維生素A的來源,因此,可經常喂食豬肝以補充維生素A和維生素B1.貓科動物最必需的氨基酸是牛磺酸和精氨酸,應在飼料中添加。
剛斷奶的小貓,可吃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魚、蝦、肉、蛋、奶等飼料。離乳後小貓要雌雄分開飼養,小貓也可群養。小貓在3個月齡左右換牙,這是貓的生死關。這時的食物要易消化,蛋白質含量高,每日2次飼喂為宜。每隻成年貓每天飼喂150g食物,固體飼料每天喂1次,熟料每天喂2次。
5.飲水貓不能采用自動飲水設備,每天至少向水盆中添加1次水,每隻貓每天飲水量約需250ml。
(二)管理
貓愛清潔,飼養室要經常打掃,定期洗刷地麵,保持清潔幹燥。飼養室消毒時一般要在無貓時進行,避免藥物對貓的刺激和影響,否則會引起貓的中毒反應。因貓對所有的酚類都敏感,所以要避免使用酚類消毒藥物。貓對異常氣體和蒸氣較敏感,要避免產生異常氣體。
在飼養管理中應經常觀察貓的健康狀況。貓在睡覺時鼻鏡觀察應是幹燥的,但醒後不久就變為濕而冷,無分泌物。患熱性傳染病時,多數幹燥。貓口的周圍清潔幹燥,不附有唾液和食物,無口臭。口腔內齒齦、舌和齶均呈粉紅色。如果口和齒齦發炎時則有較強的口臭。眼睛清澈不渾濁,兩眼大小一致。耳腔內分泌物不多。肛門圓形,閉鎖時呈菊花狀且周圍幹淨。外生殖器無論雌雄,均應清潔而無分泌物。
在日常觀察時,如發現食欲、舉止、活動狀態或步態異常時應立即處理。
貓放入飼養室前要隔離檢疫,至少21天以上。
第八節 豬的生物學特性、應用及飼養管理
豬(Sus scrofa domestica)在生物學分類上屬哺乳綱(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野豬科(Suidae),學名Sus scrofa。野豬經過人類長期馴化、選擇,改變了野性,變得易於調教、性情溫馴,培育成我們現在飼養的家豬。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豬已成為廣泛應用於醫學科學研究的重要的實驗動物。為解決家豬的體軀肥大和控製遺傳質量問題,人們利用野生或半野生土種豬和家養豬交配或是利用自然的小體形豬培育出了用於動物實驗的小型豬(miniature pig)。染色體2n=38.
一、生物學特性
(一)一般特性
1.食性小型豬為雜食性動物,吃得多,消化快,能消化大量飼料。它具有擇食性,能辨別口味,特別喜愛甜味。
2.一般特點體形矮小,性情溫馴,具有和群性,習慣於成群活動,嗅覺靈敏。有用吻突到處亂拱的習性,所以對豬舍和飼料有破壞性,也容易從土壤中感染寄生蟲和疾病。
3.體重小型豬6個月齡體重30~40kg,微型豬15kg左右,成年豬的體重一般在80kg 以下,國內培育的小型豬成年體重在40kg。
4.對外界溫、濕度變化敏感具有熱調節習性,當環境溫度過高時,自覺在糞尿或濕處打汪,為了有利於散熱,當溫度過低時,豬則蜷縮身體,最小限度的暴露體表,站立時表現出夾尾,曲背,四肢緊收,采食時表現為緊湊姿勢。
5.豬一般喜清潔豬不在吃睡的地方排糞尿,並表現一定的糞尿排泄規律。生長豬在采食中一般不排糞,飽食後約5min開始排泄一兩次。
6.壽命豬的壽命最長達27年,平均16年。
(二)解剖學特點
1.齒式豬在解剖學方麵比其他非靈長類動物更接近人類。齒式為:2(I3/3,C1/1,P4/4,M3/3)=44.豬有發達的門齒和犬齒,齒冠尖銳突出,便於食肉,也有發達的臼齒,便於食草。
有發達的吻突和唾液腺,但消化粗纖維的能力有限,隻能靠盲腸內少量共生的有益微生物。
2.一般解剖學特點小型豬頸椎7塊,胸椎13~16塊,腰椎5~6塊,薦椎4塊,尾椎21~24塊。胃為單室混合型,在近食管口端有一扁圓錐形突起,稱憩室。豬胃的容積很大,5~8L。其形狀呈扁平彎曲的囊狀,位於季肋部和劍狀軟骨部。其賁門腺區很大,由胃的左端達胃的中部,占胃的大部分;幽門腺區位於幽門部,比其他動物寬大。豬肺位於胸腔內,在縱隔兩側。肺葉分支明顯,左、右各一。豬肺的分葉很明顯,左肺分3葉,由前向後順次為尖葉、心葉和膈葉。右肺分4葉,尖葉(又分前、後兩部)、心葉、膈葉和內側的副葉。豬肝較為發達,其重量約為體重的2.5%,位於季肋部和劍狀軟骨部,略偏右側。肝的中央部分厚而周圍薄,分葉很明顯,其腹側緣有3條深的葉間切跡,將肝分為4葉:左外側葉、左內側葉、右內側葉及右外側葉。方葉不大,呈楔形位於肝門和膽囊之間。肝門上方為尾葉,尾狀突向右突出,沒有腎壓跡。豬膽囊位於右內葉的髒麵。豬膽囊濃縮能力低,膽汁量較少。
3.皮膚結構小型豬和人皮膚組織結構很相似,上皮修複再生性相似,皮下脂肪層和燒傷後內分泌與代謝的改變也相似。通過實驗證明,2~3個月齡小豬的皮膚解剖結構、生理特點最接近於人。
4.汗腺小型豬汗腺不發達,幼豬和成年豬都怕熱。最適溫度為20~23℃。
小型豬的心血管係統、消化係統、皮膚、營養需要、骨骼發育、礦物質代謝及血液學的各種常數等都與人類很相似。
(三)生理學特點
1.小型豬的胎盤類型屬於上皮絨毛膜型,母源抗體不能通過胎盤屏障。靈長目動物中,IgG易通過胎盤屏障,IgM、IgA和IgE則不能。豬初乳中含多的IgG和IgA、IgM,常乳中含有多量的IgA,初生仔豬體內缺少母源抗體,隻能從初乳中獲得。
2.生長發育小型豬性成熟早,雌豬為4~8個月齡,雄豬為6~10個月齡。為全年性多發情動物,性周期16~30天(平均21天)。發情期1~4天(平均2.4天),排卵時間在發情開始後25~35h,最適交配期在發情後10~25h。妊娠期109~120天(平均114天)。每窩產仔數為2~10頭。哺乳期1個月。所以,豬的繁殖周期短,生產力高。
3.生理指標小型豬正常體溫39(38~40)℃,心率55~60次/min,血容量占體重的4.6(3.5~5.6)%,心輸出量3.1L/min,收縮壓22.5(19.2~24.6)kPa\[169(144~185)mmHg\],舒張壓15.2(13.1~16)kPa\[108(98~120)mmHg\],呼吸頻率18~30次/min,通氣率37L3/min,耗氣量220mm3/g活體重,血液pH值7.57(7.36~7.79),紅細胞總數6.4×1012/L,血紅蛋白(1~1.6)×102g/L,白細胞總數(7.53~16.82)×109/L,血小板24×109/L,尿比密1.018~1.012,尿pH值6.5~7.8.
(四)主要品係、種群
1.明尼蘇達——霍梅爾係(Minnesota-Hormel)小型豬是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Hormel研究所從1949年起曆經15年選育而成的小型豬,是第一個小型豬的品係。6月齡平均體重22kg,12月齡平均體重43kg,每窩平均產仔數6頭左右。毛色有黑白斑,遺傳性狀穩定,成年豬體重平均為80kg。
2.皮特曼——摩爾係(Pitman-Moore)小型豬是由美國皮特曼——摩爾實驗室培育而成。該豬頭大,顏麵部突起,耳直立,毛色多數為黑白斑或帶有褐色的小型豬。多用於皮膚和藥理實驗。
3.汗佛特(Hanford)小型豬是由美國汗佛特研究所於1957年開始培育而成的被毛稀少的白色小型豬,成年體重70~90kg,可用於化妝品的實驗。
4.格延根(Gottingen)小型豬是德國格延根大學1860年開始培育而成的小型豬。這種小型豬有白色係和有色係。格延根小型豬4個月齡開始發情,產仔數平均每窩6頭,12個月齡平均體重35kg左右,成年體重平均50kg左右。目前主要用於催畸性試驗、各種藥物代謝、髒器移植、皮膚試驗等領域中。
目前用做生物醫學研究的小型豬還有霍梅爾(Hormel)、辛克萊(Sinclair)、聶布拉斯卡(Nebraska)、尤卡坦(Yucatan)、墨西哥無毛豬、布爾諾(Broo)、歐米尼(Oh-mini)等。
(五)我國的小型豬
我國在培育小型豬方麵,較國外晚。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國開始對小型豬資源進行調查和實驗動物化研究。目前我國的小型豬有北京農業大學培育的Ⅰ、Ⅱ、Ⅲ三個品係。該豬體形小,6個月齡體重隻有20~40kg,相當於普通豬體重的1/3~1/5;遺傳性狀穩定,後代中不產生分化現象,體形均一;耐粗飼,對青飼料有較強消化能力,易於飼養,節省飼料;性成熟在4個月齡左右,6個月齡即可配種。其中Ⅰ係小型豬體形小,6個月齡後生長變慢,12個月齡體重隻有45~50kg,適用於實驗周期較長的研究項目;Ⅱ係小型豬比較耐受寒冷,適用於北方寒冷地區;Ⅲ係小型豬毛色為白色,適用於皮膚試驗研究。
我國還有貴州小型香豬、廣西巴馬小型豬、西雙版納近交係小耳豬、五指山小型豬等。
二、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
豬在解剖、生理、營養和新陳代謝等方麵與人類有極大的相似性,是研究人類疾病的重要動物模型,特別是小型豬,已成為生物醫學研究中最理想的實驗動物之一。豬廣泛用於腫瘤、燒傷、免疫學、糖尿病、環境監測、畸形學、產期生物學、心血管病、遺傳性和營養性疾病、心髒外科、牙科、外科手術等方麵的研究,在一般的動物實驗中,多使用3~5個月齡、體重為5~20kg的幼齡豬。
1.腫瘤研究美洲辛克萊小型豬有80%可發生自發性皮膚黑色素瘤,這種黑色素瘤有典型的皮膚自發性退行病變,有與人黑色素瘤病變和傳播方式完全相同的變化,瘤細胞變化和臨床表現很像人黑色素瘤從良性到惡性的變化過程,是研究人黑色素瘤的良好動物模型。
2.心血管病研究豬冠狀動脈循環,在解剖學、血液動力學上與人類相似。對高膽固醇食物的反應與人一樣,很容易出現動脈粥樣硬化典型病灶。單用“致粥樣硬化日糧”飼喂小型豬,在幾個月內就能產生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進行性的主動脈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用探針刺傷加上“致粥樣硬化日糧”能在幾周內產生。因此,豬可能是研究動脈粥樣硬化的最好的動物模型。此外,研究豬心髒病的病因和病理發生,可能對人類心髒病的研究有很高的價值。
3.糖尿病研究尤卡坦小型豬(墨西哥無毛豬)是糖尿病研究中的一個很好的動物模型。隻需一次靜脈注射水合阿脲(200mg/kg體重),就可以在這種動物中產生典型的急性糖尿病。其臨床體征包括高血糖症、劇渴、多尿和酮尿等。
4.皮膚燒傷研究豬的皮膚與人非常相似,包括體表毛發的疏密,表皮厚薄,表皮具有的脂肪層,表皮形態和增生動力學,燒傷皮膚的體液和代謝變化機製,所以小型豬是進行實驗性燒傷研究的理想動物。經特殊製作的凍幹的豬皮膚作為燒傷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皮膚缺損或脫落的生物學敷料,可縮短痊愈的時間,減少疼痛和感染。豬皮移植不產生細胞介導的免疫學移植排斥和血管形成。
5.免疫學研究小型豬的母體抗體通過初乳傳遞給仔豬,剛出生的仔豬,體液內γ-球蛋白和其他免疫球蛋白含量極少,但可從雌豬的初乳中得到γ-球蛋白。用剖腹產手術所得的仔豬在幾周內,體內γ-球蛋白和其他免疫球蛋白含量仍極少,因此其血清對抗原的抗體反應非常低。無菌豬體內沒有任何抗體,所以在生活後一經接觸抗原,就能產生極好的免疫反應,可利用這些特點進行免疫學研究。
6.畸形學和產期生物學等的研究新生仔豬和幼豬的呼吸係統、泌尿係統和血液係統與人類新生嬰兒很相似,特別是仔豬的營養需求與新生兒更相似,也易患營養不良症,如蛋白質、鐵、維生素的缺乏症,所以仔豬廣泛應用於營養和嬰兒食譜的研究。由於豬為多胎動物,所以豬也成為毒理學、免疫學等學科的動物模型。
7.遺傳性疾病的研究豬可用於遺傳性疾病如先天性紅細胞病、卟啉病、先天性肌肉痙攣、先天性小眼病、先天性淋巴水腫等的研究。
8.悉生豬和無菌豬的應用不僅可用於研究人類包括傳染性疾病在內的各種疾病,更是研究豬病的不可缺少的實驗動物。它完全排除了其他豬病病原、抗體對所研究疾病的幹擾作用。利用悉生豬和無菌豬的心髒瓣膜來修補人的心髒瓣膜缺損或其他疾患,目前國外已普遍推廣,我國臨床上也已開始應用。
9.其他疾病的研究豬的病毒性胃腸炎可做嬰兒病毒性腹瀉動物模型。支原體關節炎可做人的關節炎動物模型。雙蛋白血症隻見於人和豬,更是特有的動物模型。Von Willbrand豬是血友病模型。此外,還可用豬研究十二指腸潰瘍、胰腺炎、食物源性肝壞死等疾病。
三、飼養管理
(一)飼養
1.雌豬妊娠期間胎仔發育是有階段性的,初期胎仔發育慢,需要營養不多,中期胎仔發育仍慢,需要營養也不多,但雌豬食欲旺盛,此時可多喂些青粗飼料。妊娠後期,胎仔發育快,日糧中精料應逐漸增加,保證足夠營養供雌豬和胎仔需要。
2.飼養好哺乳雌豬,關鍵是要提高雌豬的泌乳力和乳質,用以保證仔豬正常發育,培育出健康壯實的斷乳豬仔,保證新生豬仔有高度成活率。泌乳期的物質代謝,比空懷雌豬高得多,所需的飼料量也要增加,而且飼料中蛋白質要占16%、維生素A、維生素D、鈣、磷等都不能缺少,注意定時定量,不要突然改變飼料,保證清潔飲水。
3.雌豬初乳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免疫抗體和鎂鹽,初乳能使仔豬輕瀉出胎糞。仔豬有固定乳頭吃奶的習慣,直到斷奶都不會更換。訓練仔豬開食,最好從仔豬出生1周左右開始,這樣到產後3周雌豬泌乳量下降時,仔豬已能正式吃料,也不會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
4.小型豬飼喂可用混合飼料或固體飼料,飼喂量按體重2%~3%,每日喂食1~2次。仔豬自由采食。生長期含蛋白質16%,脂肪3%,粗纖維5.5%;維持期飼料含蛋白質16%,脂肪2%,粗纖維14%。有些小型豬品種,尤其是有肥胖特性的需采取限食措施。對供實驗用小型豬,應在每天采食量大於1kg時,開始限食。微型豬2個月齡後開始限食,每天0.5kg。
目前,國際上尚無統一的飼養標準。在美國查理斯河(Charles River)育種實驗室,斷奶前仔豬一般采用自由采食方式,喂以小型豬初始日糧,逐步換成自由采食小型豬生長日糧,然後過渡到高纖維的小型豬維持日糧。在60日齡開始限製飼喂,每日喂2次,總量1kg 並一直維持下去。
由於實驗要求,飼料中不得加入抗生素和激素類添加劑。
小型豬的喂水可使用自動飲水器或在喂食時給予充足的新鮮水。
(二)管理
1.豬對吃喝的記憶力很強,對與吃喝有關的時間、聲音、氣味、食槽方位等很容易建立條件反射。根據這些特點,可以製定相應的飼養管理製度,並進行合理的行為調教與訓練,如每天定時飼喂等,訓練豬隻采食、睡臥、排泄三角定位等。
2.小型豬生長的適宜溫度為18~25℃,相對濕度為40%~60%。豬舍要求冬暖無穿堂風,夏天通風涼爽並有遮陰處。豬舍內要打掃洗刷幹淨,鋪墊物或鋸末每天更換一次。在豬舍出入口處應設腳踏消毒液槽裏麵的消毒藥水,每周更換2次。
第九節 非人靈長類動物的生物學特性、應用及
飼養管理非人靈長類包括除人以外所有靈長類動物,屬於哺乳綱(Mammalia),靈長目(Primate)。靈長目下分原猴亞目(Prosimii)和猿亞目(Simiae)。猿亞目按分布規律可分為新大陸猴和舊大陸猴兩類。新大陸猴具有長而能纏繞樹枝的尾巴,以絹毛猴、卷尾猴、蜘蛛猴和吼猴為代表,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舊大陸猴的尾都不具有纏繞功能,以獼猴類、葉猴類、長臂猿類、猩猩類、狒狒類為代表分布於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澳洲沒有非人靈長類的動物。我國獼猴分布於西南、華南、華中、華東、華北及西北的部分地區,地域範圍十分廣泛,西到青海南部,北至河北省興隆縣,南達海南島,都能見到它們的蹤跡。
非人靈長目又稱非人靈長類動物,約有數百種之多。在非人靈長類這一大目中,從低等猿類到高等猿類,不僅形態特征、生理及生活方式不同,智能發育也有很大的差距。低等猴的智能與鼠類相似,而猩猩等高等猴可以模仿人類的動作。
非人靈長類動物在組織結構、生理和代謝功能等方麵同人類相似,是很重要的實驗動物。其應用是從20世紀初開始,到50年代才用於普通研究機構。長期以來,實驗用猿猴主要從野外捕獲。近年來各國大力開展野生動物保護,來源日趨緊張,由於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欠缺,而國際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在藥品、食品檢測方麵大都要求使用非人靈長類動物,其中恒猴、食蟹猴和蠻猴是主要品種。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開展人工繁殖和研究。美國有7個非人靈長類動物研究中心。我國也在西雙版納建立了非人靈長類動物中心,並在昆明、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人工飼養場,海口已建成我國最大非人靈長類實驗動物中心。
一、生物學特性
(一)一般特性
1.習性非人靈長類是熱帶、亞熱帶動物,群棲於接近水源的叢林和草原。一般棲居於樹木和岩石坡麵上,少數在平原地麵上。獼猴屬晝行性動物,其活動與覓食均在白天進行。野外情況下,拂曉即見猴群覓食,夜晚則回到樹上或岩石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