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世界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關係,這些關係遠比人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科學家研究發現,在同一種動物中,血緣關係對動物行為的影響起著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同一血緣的個體,相互之間都能和睦相處,互助互愛。那麼,動物是怎樣識別親屬的呢?
氣味是身份證
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有些動物是通過氣味來分辨親緣關係的。
美國蛤蟆卵孵化出的蝌蚪,似乎能通過氣味識別素昧平生的兄弟姐妹,它們情願與親兄弟姐妹集群遊泳,而不願與無血緣關係的夥伴為伍。科學家將一隻蛤蟆同一次產的卵孵出的蝌蚪染成藍色,另一隻蛤蟆產的蝌蚪染成紅色,一起放入實驗室的水池中。開始它們混在一起,過不了多久,它們又自動分開,紅色蝌蚪相聚在一起,藍色蝌蚪相聚在另一處,徑渭分明,一點兒也不含糊。作為對照,科學家又做了一次實驗,將蛤蟆同一次產下的卵孵出的蝌蚪一半染成紅色,另一半染成藍色,將它們放在一個水池中。這次它們並不按顏色分成兩群,而是緊緊聚成一團。
蜜蜂是靠氣味識別自己親屬的。蜂群裏有專門的所謂看門蜂,由它控製進入蜂巢的蜜蜂。在一起出生的蜜蜂(一般都是同胞兄弟)可以通行無阻,但阻止其他地方出生的蜜蜂入巢。看門蜂的任務,是對進巢的蜜蜂進行審查,它以自己的氣味為標準,相同的放行,不同的拒之門外。
螞蟻也是以氣味識別本家族成員的。蟻後給每隻公蟻留下氣味,有了蟻後親自簽發的身份證,才能自由出入蟻穴,否則要被咬死。
魚類身上有識別性激素。魚當了父母親之後,體表常常會釋放出一種被稱之為照料性激素的化學物質,幼魚嗅到後,便自動保持在一定的水域裏生活,以利於親魚的照料和保護。如非洲鯽魚,它的受精卵是在雌魚口中孵化的,幼魚從出世到自己獨立生活之前,總是活動在雌魚周圍,一旦遇到敵害,雌魚就把它們吸到口腔裏。假若沒有照料性激素,它們是絕不會有這種母子之情的。
鳴聲辨別親屬
鳥類、蝙蝠等是靠聲音辨別親屬的。
為了探索鳥類是怎樣從鳴聲識別親緣關係的,鳥類學家海斯和他的學生研究了雌野鴨的孵卵過程。他們把微型麥克風安放在野鴨巢的底部,然後跟錄音機相連。他們發現,孵卵的雌鴨在開始孵卵的第四個星期發出嘎嘎的較微弱的低聲鳴叫,每聲隻持續150毫秒。這時,被孵化的卵裏邊發出嘰嘰聲。起初,這些聲音很小很小,隨著時間推移,野鴨的鳴聲越來越頻繁,卵裏的嘰嘰聲也愈來愈高,隨後小鴨就出殼了。在雛鴨出生後2小時,兩種鳴聲增加了4倍。雛鴨出生後的第16~32小時,雌鴨離巢遊向水中,它發出急促的呼喚聲,每分鍾快達40~60次。於是小鴨紛紛出巢,跑向母親。由此看來,雛鴨在卵內孵化的第27天起就開始聽到母親的聲音,在這一過程裏聽覺起主要作用。雛鴨出殼後,視覺、聽覺一起作用,使雛鴨進一步認識母親。
燕鷗的巢築在海灘上,巢與巢靠得很近,但燕鷗能根據叫聲和外形識別自己的雛鳥,從不會搞錯。
崖燕大群大群地在一起孵卵,峭壁上會同時擠滿幾千隻葫蘆狀的鳥巢,密密麻麻地巢挨著巢。但用不著擔心老崖燕會認錯自己的子女。對它們來說,雛燕的叫聲就是它們的識別標誌。在常人聽來,雛燕的叫聲似乎是一樣的,沒啥區別。但如果仔細分析,可發現其中仍有細微的差別。實驗證明,若向附近的空巢放送雛燕叫聲的錄音,老鳥每次都隻向自己雛鳥的叫聲飛去。當然識別是相互的,老鳥在聽到雛鳥的叫聲時,也會發出鳴叫,雛鳥聽到後,會叫得更加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