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生態係統的角度,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種植莊稼、果木、蔬菜、林木;喂養牛羊、家禽、魚蝦等等,並在收獲之後食用它們。這是既符合生態規律,又符合文化規律的。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我想,提出生態倫理學的問題,不是否認人類的生存,而是由於人類活動已經造成全球性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已經出現加劇生物大規模滅絕的現象,因而需要製定一種新道德原則和規範來調節人對等自然的行為。這就是保護環境和保護生命的道德原則。
也就是說,保護環境不是反對人開發利用生物,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是告訴人類應調節自己的行為,把開發利用自然限製在不破壞自然的限度內。這又是可能的,必要的。
那麼,人類對自然的行為應以什麼為尺度呢?我們認為:(1)人類對待生物的行為,應以維護物種的存在為標準;危害物種生存的行為是不道德的;(2)人類對待生態係統的行為,應以維護基本生態過程、保護生物圈的生態平衡,維護地球生態係統的整體性為標準。為此,人類有責任完善生態係統,保持和增進維持生命的能力,任何破壞和損害生物圈的整體性和生產力的行為是不道德的。
這是人類對自然的行為的限度。在這個限度內,人類可以開發利用生物和其他自然資源。人類的目標是保護地球上人和生物的生存條件:(1)保護地球上基本生態過程和生命維持係統。(2)保持生物遺傳資源的多樣性,世界上所有遺傳物質都要受到保護。從而能夠保證人類對生態係統和生物物種的持續利用。
這裏的道德目標,不是人類主宰和統治自然,而是人與自然環境相適應,既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又保護生物圈的健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同繁榮與進化。
綠色的地球是人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園。人和生物共同生活在一個家園中,生物是人類的夥伴和朋友。人類不能以主宰者的身份,力圖去控製和統治其他物種,而應當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類對生命和自然采取一種謹慎和謙恭的態度。這樣,人類或許可以成為其他物種的領導者,共建地球繁榮和美好的未來。
共建美好家園
自從宇航員描述他們在宇宙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就像一艘美麗的宇宙飛船之後,有科學家把地球稱為“人類宇宙航船——地球1號”;加拿大作家麥克盧漢則把它稱為“地球村”。
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飛速發展,現代化的交通和通信很方便地把全世界所有國家和所有地區聯係起來,人類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活動越來越國際化地發展,好像偌大無比的地球一下子變小了,成為一個小小的村落。
於是便有“地球村”之說。這表明人類的認識和實踐的進步。
在城裏出生和長大的人,很難形成“村”的概念。當他心目中的世界超出他的父母、家人及家庭以後,極目所見,是喧鬧的人群,望不到邊的高樓大廈,沒有炊煙,沒有馬牛羊和雞犬之聲,沒有青翠的樹林和收獲季節金黃的莊稼,沒有高山和小溪,到處是他不認識的人。
我的老家住在廣東東部山區,那是一個小山莊。但是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昆侖村。村裏百十戶人家,大多數是同一個姓氏的人,大家都非常熟悉。民居沿著山坡修建房屋。屋後有茂密的樹林。房前便是莊稼地。這是一個四麵群山環抱的小盆地。從東北的山凹裏流出一條小溪,從西北山凹裏流出一條小溪,兩條小溪彙集在村子的中央,然後由東南方向的山凹裏流走了。
這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小山莊。小時候,我常在小溪裏釣魚,在山坡上采野果、捕老鼠,逮小鳥兒。那是非常有趣的。生活在這裏的幾百口人,世世代代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許多人活動半徑不超過100裏地,這就叫“村”。這是我上中學之前的世界。
後來我在縣城上中學。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城”?有幾條小街,街道約有3米寬。說起來真讓人見笑,在世界地理課本裏,有一幅巴黎市街景的素描圖,但我對著那裏街道中間的一排樹,就產生了納悶兒:“街上怎麼還長著樹呀?”因為我生活在縣城也不過是一個小山村。這是我當時的世界。
再後來,我去省城讀大學,經過幾天幾夜的火車,我才超出了“村”的界線。直到有一次坐大輪船,航行在一望無邊的海洋上,這時我才真正體會到世界之大。
可以這麼說,認識地球之大,我用了好幾十年時間。但是,這還隻是從它的空間規模來說的,指它超出“村”的界限。地球之大,更重要的是要從它的質量上去認識。這是未來認識的任務。
好啦,在我認識地球空間之大過了不久,人們又把這麼大的地球稱為“村”,叫“地球村”。當然,我知道,這隻不過是一種比喻,就像1990年第11屆亞洲運動會在北京舉行,人們把運動健兒居住和進行體育比賽的地方叫“亞運村”一樣。這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自給自足的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