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過許多令後世子孫引以自豪的發明。就以“燈”來說,就有成千上萬種之多。如鯉魚燈、走馬燈、皮影燈……萬千種燈中有一種叫孔明燈的,就是流傳廣,深得大家喜愛被用作通信的燈。
孔明燈的製作,與一般燈籠大同小異,也用竹篾紮成骨架,四周用紙糊牢,在它底下開有一個小孔,使用時把裝滿鬆香的燈盞點燃後放在燈籠裏,燈籠中的空氣受熱後就膨脹起來,一部分空氣從底部的小孔中出,重量不斷減輕,由於熱空氣本身又很輕,於是燈籠外麵的空氣浮力就把燈籠托到了空中。直到鬆香燒光之後,才會落下來。在不用機械,又無其他外力的幫助下,一隻燈籠飄然升空,當然會引起人們的興趣,尤其是一群燈籠在空中飄蕩更顯得雄偉壯觀。
相傳孔明燈是三國時蜀國名相、軍事家、政治家諸葛亮發明的。諸葛亮,字孔明,人們就把這種開有一孔並能照亮長空的燈取名叫孔明燈。據說此燈是諸葛亮在西南一帶打仗時用它來給部隊傳遞軍情和信息的。因為中國西南山地起伏又多叢林、險道,有時眼看兩地隻有幾步路,可是要趕到那裏還得走上一二天。諸葛亮就用這種能升空的燈,飛過峽穀,越過叢林,進行通信聯係。所以孔明燈的誕生不能不說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現在西雙版納的傣族群眾,遇到節慶,也喜歡放這種孔明燈——今天它已完全變成一種玩賞、娛樂的工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