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在通信中有什麼作用?
在動物“郵遞員”中,尤其值得一書的是“狗”。狗機警勇敢,忠實可靠,吃苦耐勞,很早就成為人類通信活動的得力助手。據記載我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人用狗來遞送情報。晉代寫過著名文藝理論著作《文賦》的陸機曾用狗來傳過書信;唐代詩人李賀也曾寫過“犬書曾去洛,鶴病悔遜秦”的詩句。元明時代,我國在黑龍江下遊設置了許多狗驛,專管傳遞書信、官差來往和拉運東西。僅在遼東地區就有狗驛15處,驛夫300人,馴養著專門送信的“郵犬”近3000隻。
現在生活在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仍然用雪橇作為主要的運輸和通信工具,因為那裏長年冰封雪蓋,車馬難行,而靈巧的狗拖著簡便的雪橇,快速行進在冰凍的江河上和白茫茫的雪地上倒是非常方便。
特別有趣的是,在巴黎,還有人用狗取送報刊和郵件。隻要交上報費,每天準時派狗到報亭去取就可以了。小狗認真負責,從不誤事。但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在取送報刊的路上不能設有肉鋪,否則狗見了肉,口流涎水,就會把報刊弄髒了。看來,跑得又快,又能認路的狗,確實是一名出色的“郵遞員”!
不僅如此,經過特殊訓練的狗,像警犬、軍犬、獵犬、牧犬等等,還可用於偵緝和傳遞各種信息。因為狗的聽覺、嗅覺特別靈敏,據測量,人的嗅覺細胞一般隻有500萬個,而狗竟達2億2千萬個,可以分辨大約2萬種不同的氣味。因此,有的郵局常常用狗來檢查郵件,辦法是把狗放在一種特殊的箱子裏,然後壓迫空氣流經裝有信件的口袋,狗就可以從中嗅出裝有炸藥或其他特殊氣味的信件。據說有的狗能從多達600封信件的口袋裏,找出一封裝有很少炸藥的信來。
猴子機敏、靈巧,也可以幫助人們完成送信任務。在尼日利亞的貝喀薩地區,人們把母猴和子猴分別關在不同的地方,並常常將子猴放出去尋找母猴,使其逐漸養成習慣。這樣,子猴地區的人如果要同母猴所在的地方通信,隻要把信件裝在一個小竹筒內,再把竹筒綁在子猴身上,然後放它去見母猴就可以了。這種郵寄方式實在別致得很!
美國的一位著名動物學家裏法梅經過多年訓練,還使用野鴨傳書!他把氣象表和科學情報讓野鴨送到了很遠的地方。
據說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20個郵區中,就有近百隻野鴨擔當了“郵遞員”工作。
在非洲一些偏遠的、交通不便的地區,人們往往把一種當地特有的駝鳥加以訓練,讓它們充當信使。
公元15世紀以前,澳大利亞有一種高達4米的恐鳥,行動迅速,可以輕易地從人頭上跨過去;跑得又快,每小時能達60多千米,且能長途奔馳不息。因此澳大利亞的土著居民常常把它當馬騎,並用以傳書遞信,可惜在英帝國主義侵入大洋洲以後,為了壟斷當地的郵政大權,已將這種世所罕見的恐鳥捕殺幹淨了。
在某些特殊的地區,就是風、水等自然界的力量,也可以用來幫助人們送信。印度尼西亞的巴蘭島,島上的人們要想和彼岸的親友通信,依靠船隻運遞郵件是很不方便,因為當地有一股強力的風環繞著島嶼作旋轉性流動,給船隻的航行造成了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就把信件裝在密封的瓶子裏,扔到海水中,瓶子浮在海麵,不用一天功夫便能漂到對岸。親友收到了海水送來的信,自然也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發一封回信。
與此相映成趣的是太平洋上的尼瓦福島。這個島周圍的海底有巨大的珊瑚礁,任何船隻都無法靠岸。郵船到了那裏,隻能停泊在遠處,將郵件裝入鋅罐裏投入水中,然後由島上派出遊泳能手將浮在海水上的鋅罐取回;自然,島上的郵件也隻能用同樣的方法送出。
這種靠海水郵寄的“瓶子信”,在世界各地的大海裏都經常會發現。它們大多是海上遇難的船員、遊覽者發出的。近年來,海洋工作者不僅用它來傳遞有關的信息,還用它來測試海水的流向,為繪製海圖提供資料,或是測報魚群動向,配合漁船捕魚。溯本求源,最早使用這種“瓶子信”的是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海家哥倫布。1492年哥倫布率探險隊到達了美洲的華特林島,在島上作了一個時期的考察以後,他於1493年啟程返回歐洲。返航前他擔心自己乘坐的破帆船回不到西班牙,就給皇後伊薩伯拉寫了一封信,連同他繪製的一張美洲地圖一起密封在一個瓶子裏,拋進了大西洋。這是為了防止自己萬一不幸葬身於魚腹,這封信也許還能傳到皇後手裏。幸運的是這條破帆船終於把他載回了西班牙,而這封“瓶子信”卻在遼闊的海麵上漂了359年,直到1852年,才被一位美國船長在直布羅陀海峽揀起來,這可以說是世界上郵寄時間最長的一封信了。
人類在漫長的曆史中,充分運用了各種自然力量,發明和創造了多種形式的通信方式,飛鴿、瓶子僅僅是幾個例子。盡管科學在迅猛地向前發展,但是巧妙地運運用自然力量進行通信,仍然還不時地被一些人在運用著,並且還在發揮著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