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世界第一條電纜是怎樣出現的?(1 / 1)

電報問世後,人們都為有了這一方便而靈敏的通信工具而歡欣鼓舞。起初的電報線是架設在空中的裸體金屬導線。但是這樣有著明顯的缺點,首先裸體導線不能鋪得太長,因為太長了電阻增大,電力不夠,無法保證電報質量。裸體導線容易招來雷電。電報線被雷電擊斷,收、發報機受損,工作人員和顧客遭雷擊的事,時有所聞。科學家們動腦筋尋找著理想的傳遞電報的方法。人們首先想到了鐵路路軌。這長長的鐵路軌無疑是很好的傳導媒體。可是經過多次試驗後,科學家們發現,路軌無法代替電報線。因為鐵軌電阻太大,最主要的問題是電流在鐵軌上流過時,一接觸地麵,電流就散失完了,用鐵路路軌作導線的設想很快告吹了。

人們又想到了用玻璃管裝導線,由玻璃來起絕緣作用。這無疑是一個好辦法。因為這樣一來不僅不會漏電,也不怕潮濕和雷擊了。可是幾次試驗下來,人們發現這個辦法還是不行。因為軟玻璃管還未誕生,塑料、尼龍等軟性物也沒有出現,而當時隻有硬玻璃。又脆又硬的玻璃管在短的線路上還可勉強使用,線路一長,就出現問題了。

怎樣防止導線漏電?怎樣避免導線遭雷擊?怎樣架設又長又重的電線?……一連串具體的現實問題困擾著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

19世紀40年代,德國人西門子和哈爾斯克從不斷地試驗中看到要解決電報線問題,關鍵還在於要有大量價格便宜的絕緣導線。各國科學家都在努力尋找便宜的絕緣材料。西門子和哈爾斯克經過反複試驗,直到1849年初,從好多物品中終於找到了一種叫古塔波的膠作為絕緣材料。古塔波膠柔軟有韌性,不會腐爛,不易折斷,最重要的是它有良好的絕緣性能。

有了絕緣材料,可是如果用手工纏繞太麻煩了。他們動腦筋又設計了一種機器,把電線裹在古塔波膠中,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他們把裹在古塔波膠中的導線埋在地下,既可防止斷裂又可起到保護作用。1849年4月1日,第一條地下電報電纜線在凡爾納、西門子領導下誕生了。它始於柏林,經哈雷、埃爾富特、卡塞爾和吉森,到達法蘭克福,以後又從那裏向各地伸展出去。

世界上第一條通信電纜誕生了,這對電報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