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移動電話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1 / 2)

1921年,誰開始使用車載無線電通信?

無線尋呼機雖然能隨身攜帶,但隻能接收信息而不能向外發出信息。普通電話雖然使用方便,但隻能放在固定的場所,不能隨便移動。能在移動的情況下與各處的人們交流信息,甚至雙方都在移動的環境中保持聯係,是人們一直向往的理想通信方式,移動電話的出現,解決了這個問題。

移動電話俗稱“大哥大”,它是由早期用於軍事部門和警察部門的步話機發展而來的。1921年,美國警察部門就開始使用車載無線電通信,後來就發展為步話機。我們在電影《英雄兒女》中看到英雄王成在硝煙彌漫的戰火中與指揮部保持聯係,用的就是他身上背著的步話機。步話機也可以算是一種移動電話,但是它通信距離不過幾千米,而且也隻能與規定的有限個對象聯絡。

真正能夠直接撥號進行通信的移動電話直到1963年才出現。移動電話的信息交換如同廣播、電視一樣,都是依靠無線電波的傳送實現的,這就需要使用一定範圍的無線電通信頻率。但現代通信事業的迅猛發展,使得能用的無線電頻率已被其他通信手段大量占用,留給移動電話使用的頻率範圍很有限。由於不能在一個相同的頻率上同時進行多路通信(這樣會造成互相幹擾,所以早期的移動通信電話係統不能接納很多的用戶。這正好比現代城市中的交通擁擠情況,有限的路麵,不可能容納越來越多的車輛同時行駛。如當年美國紐約市分配給移動電話使用的頻率僅有12個信道,即隻能有12個移動電話同時使用。這種狀況,當然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為了解決這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美國、日本、瑞典等國先後開發出了同頻率複用、大容量小區製的移動電話通信係統,解決了頻率信道少、用戶多的矛盾,使移動電話通信係統有了真正的發展。在這種移動電話通信係統的有效通信範圍內,比方說在一個城市的市區範圍內,分布著一些“基站”。每個基站都有接收、處理和發出移動電話的無線電信號的設備,它們有各自的通信範圍,有的達十幾千米,有的隻有幾千米。一般設在市中心建築物密集區的基站,通信範圍小一些,設在市區邊緣城鄉結合處的基站,通信範圍大一些。相鄰站的通信範圍在接界處相互重疊,所有基站的通信範圍合起來將整個市區全部覆蓋,沒有一處“漏網”。在地圖上看,各個基站的通信範圍呈正六邊形小區,一個挨著一個,排列得像蜂窩那樣,因此這種移動電話係統取名為“蜂窩式移動電話係統”。持有“大哥大”的用戶,無論在市區什麼地方,總是在這個“蜂窩”的某一個六邊形小區中。當他在“大哥大”上撥號打電話時,“統治”這個小區的基站就收到了“大哥大”發出的信號,並立即把這個信號傳給移動電話交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