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 公韌定下三條計策(1 / 3)

當晚,公韌和畢永年就在譚嗣同的府中歇息。說是歇息,哪個操心的人也睡不著,桌上擺著酒菜,就是沒心喝酒吃菜,床上鋪好了被褥,就是沒有心思去睡。公韌對畢永年說:“屋裏太悶了,我出去走一遭。”

畢永年也知道公韌一定是有事,既不阻攔也不陪著,隻是略微點了一下頭。

公韌到街上找到了電報局,立刻給日本橫濱的孫中山用暗語發了一封電報,彙報這裏的情況。公韌沒敢離地方,就在電報局等候,不一會兒,孫文發來了電報,電報上寫:“事已知,因買賣的事比較複雜,不好決策,請公韌弟全權處理。”

公韌心中已是有數,又趕緊給遠在廣州附近的王達延發了一封電報,電報上寫:“家兄,因鋪子裏急需要人,請速派20人來京談家府裏協助。”公韌怕萬一事泄留下把柄,沒敢寫譚府,而是把譚寫成了談。

也沒有多久,王達延也來了電報,電報上說:“我們即刻坐船北上,協助兄弟。”

公韌這才有點兒放下了心,回譚府的路上,一路上想著怎樣逼袁世凱造反。他把石達開的《天國韜略》第八課反奸計想了一遍,快到譚府,已經想了一個大概的策略。

回到了譚府,畢永年、譚嗣同、梁啟超都在屋裏坐著,一個個默默無語。畢永年拿眼睛瞥了一下興致勃勃的公韌,那眼神似乎在說:“出去這一趟,想來收獲不少吧。”

公韌坐下,端過一杯茶來,一口氣喝幹,然後說:“諸位長兄,這樣幹坐著也不是個辦法,我有三條計策,你們看看是否可行?”

譚嗣同眼睛一亮,說:“噢,一下子想出來三條計策,哪三條,不妨說出來聽聽。”梁啟超一副看不起公韌的樣子,說:“竟然有計策,還一下子就是三條,我怎麼一條也想不出來啊,行也好,不行也好,說出來聽聽。”

公韌不緊不慢地說:“這第一條呢,就是刺殺榮祿,不管殺得成也好,殺不成也好,故意留下袁世凱的把柄,目的呢,是逼袁世凱造反。”

梁啟超皺著眉頭,說:“這一點,我就有些不明白了,為什麼不刺殺慈禧呢?再說,如果刺殺不成,榮祿一看刺客是袁世凱的人,還不立刻就到慈禧那裏告狀,慈禧大怒,殺了袁世凱,這不又削弱了我們的力量嗎。”

譚嗣同也是一副狐疑的目光,而畢永年卻是心裏暗暗驚喜。

公韌解釋說:“為什麼不刺殺慈禧呢,因為宮庭之中也好,頤和園也好,護衛森嚴,不是那麼容易下手的,而榮祿此時正在天津,在和慈禧搞了一個陰謀,準備在天津慈禧和光緒閱兵的時候,發動兵變,廢黜光緒。我想,在天津刺殺榮祿,準比在京城刺殺慈禧要容易的多吧。如果刺殺成功,那就削弱了慈禧的力量,如果刺殺不成,故意留下袁世凱的蹤跡,榮祿也不會向慈禧告密。”

譚嗣同問:“為何榮祿不會向慈禧告訴這事兒。”

公韌說:“研究榮祿這個人,官場上也不是那麼順利, 鹹豐年間做過戶部銀庫員外郎,因為貪汙幾乎被肅順砍了頭。不知他用什麼辦法擺脫了這次厄運,又花錢買得候補道員的銜。光緒初年,遷升至工部尚書。光緒4年,慈禧皇太後嚐欲自選宮監,榮祿奏非祖製,得罪了慈禧太後。會學士寶廷奏言滿大臣兼差多,乃解尚書及內務府差,又以被劾納賄,降二級。光緒17年,才被升為西安將軍。光緒20年甲午戰爭爆發後,才被再次複起的恭親王奕薦為步軍統領,會辦軍務,設巡防局督理五城團防。光緒24年,光緒帝起用康兄、梁兄等參預新政,準備實行變法。慈禧太後惟恐形勢有變,於是迅速起用了手握兵權的榮祿,授榮祿為文淵閣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帥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和袁世凱的新建軍。

他深知混到這一步不容易,能為了這點兒不著邊的小事,而去向慈禧告狀嗎?”

梁啟超聽了公韌的這番話後,大驚:“想不到公韌兄弟對榮祿了解的這麼透啊,甚至比我了解的還要多。請問,公韌兄弟,你是如何知道這些事的?”

畢永年聽了也大驚,問:“你我同時來到京城,又同時來到了譚府,為何我卻不知道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