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瑪麗·居裏(Marie Curie),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曾兩度獲諾貝爾獎——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
我於1876年出生於波蘭華沙,童年的我是不幸的,在不滿10歲時媽媽和大姐就相繼病逝了,這樣的生活環境不僅培養了我獨立生活的能力,也使我從小就磨煉出了非常堅強的性格。
我從小學習就非常勤奮刻苦,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從不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處處表現出瑪麗·居裏一種頑強的進取精神。我對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也十分感興趣,長大後我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麵的書籍,這使我更充滿幻想,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但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我去讀大學。19歲那年,我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各門功課。這樣,直到24歲時,我終於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我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我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但是我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不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後,我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0名應試者中,我不負眾望考了第一名。第二年,我又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1894年初,我接受了法國國家實業促進委員會提出的關於各種鋼鐵的磁性科研項目。在完成這個科研項目的過程中,我結識了理化學校教師皮埃爾·居裏,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青年科學家。後來我們結為夫婦。
在後來的研究中,我們發現鈾及其化合物不斷地放出射線,向外輻射能量。這引起了我們極大的興趣。這些能量來自於什麼地方?這種與眾不同的射線的性質又是什麼?我們決心揭開它的秘密。1897年,我選定自己的研究課題——對放射性物質的研究。我辛勤地開墾了一片科研的處女地,並最終完成了近代科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奠定了現代放射化學的基礎,為人類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在實驗研究中,我還設計了一種測量儀器,不僅能測出某種物質是否存在射線,而且能測量出射線的強弱。經過反複實驗我發現:鈾射線的強度與物質中的含鈾量成一定比例,而與鈾存在的狀態以及外界條件無關。
我和我的先生對已知的化學元素和所有的化合物進行了全麵的檢查,獲得了重要的發現:一種叫做釷的元素也能自動發出看不見的射線來,這說明元素能發出射線的現象絕不僅僅是鈾的特性,而是有些元素的共同特性。我把這種現象稱為放射性,把有這種性質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它們放出的射線就叫“放射線”。我還根據實驗結果預料:含有鈾和釷的礦物一定有放射性;不含鈾和釷的礦物一定沒有放射性。儀器檢查完全驗證了我的預測。我排除了那些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礦物,集中研究那些有放射性的礦物,並精確地測量元素的放射性強度。在實驗中,我發現一種瀝青鈾礦的放射性強度比預計的強度大得多,這說明實驗的礦物中含有一種人們未知的新放射性元素,且這種元素的含量一定很少,因為這種礦物早已被許多化學家精確地分析過了。我果斷地在實驗報告中宣布了自己的發現,並皮埃爾被居裏夫人的研究所吸引努力要通過實驗證實它。在這關鍵的時刻,我的丈夫比埃爾·居裏也意識到了我的發現的重要性,停下了自己關於結晶體的研究,來和我一道研究這種新元素。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我們從礦石中分離出了一種同鉍混合在一起的物質,它的放射性強度遠遠超過鈾,這就是後來被列在元素周期表上第84位的釙。幾個月以後,我們又發現了另一種新元素,並把它取名為鐳。但是,我們並沒有立即獲得成功的喜悅。當拿到了一點點新元素的化合物時,我們發現原來所做的估計太樂觀了。事實上,礦石中鐳的含量還不到百萬分之一。隻是由於這種混合物的放射性極強,所以含有微量鐳鹽的物質表現出比鈾要強幾百倍的放射性。
科學的道路從來就不平坦。釙和鐳的發現,以及這些放射性新元素的特性,動搖了幾世紀以來的一些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科學家們曆來都認為,各種元素的原子是物質存在的最小單元,原子是不可分割的、不可改變的。按照傳統的觀點是無法解釋釙和鐳這些放射性元素所發出的放射線的。因此,無論是物理學家,還是化學家,雖然對該項研究工作感到有興趣,但是自己心中都存有疑問。尤其是化學家們的態度更為嚴謹。為了最終證實這一科學發現,也為了進一步研究鐳的各種性質,我不得不從瀝青礦石中分離出更多的、並且是純淨的鐳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