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變化(1 / 2)

昭陽會上結果如何,可不是看你能不能參加,而是看你表現如何。對隻剩下兩個月時間的紀央來說,如果單單提升體力內力這些基礎因素,勉強能夠達到參加資格,那根本毫無意義,去了也隻是給別人當綠葉當墊腳石罷了。

隻是兩個月的時間紀央的基礎能夠提升那些已經是極限了,所以隻能另覓出路,最好的方法還是在武功方麵有所突破。所以他讓蘇長皓教他金剛腿法,雇蘇含章教學也可以每天切磋提高武技,學習新的招式等豐富自己的武技。

不過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還是他的虎咆拳的提升。他是用拳的,無論其他東西學得再多,他一身武功的根底還是虎咆拳。廢了他的虎咆拳,他的實力得去掉九成,同樣的,其他武藝學的再多,拳法始終在原地踏步,對他自身實力也隻是小的提升,除非他願意拋棄虎咆拳轉練其他武功。

現在紀央的虎咆拳練到第二步向第三步眺望,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一個瓶頸,可能苦苦思索終日不得,也可能靈感出現一下子就突破了。這不是苦練就能夠達到的,花費大量時間去重複並沒有什麼意義,所以他才會把目光轉向別處,去學習其他武功,一方麵是想著實力能提升一點是一點,另一方麵也是希望能夠觸類旁通,給虎咆拳的突破提供一些借鑒。

“我的武功,到底要走出一條什麼樣的路?”

每個人的性格本心意念都不一樣,而一個人那獨一無二的“意念”就體現在他的一舉一動他生活的方方麵麵中,從而與其他人相區別。這個區別,同樣體現在他的武功道路上。

不同的人,肯定會走不同的武功道路,一個人念頭通達本心透徹,就會很明白自己的武功道路是什麼,練武就不會迷茫和搖擺不定,知道什麼適合自己,什麼不適合自己,知道自己的武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不應該是什麼樣子的。這樣的人,他們的武功都貫徹本心,一招一式都是精氣神的聚合,是自我意念的體現。

練拳即是練意。

不是任何人都能貫徹本心,找到真我的。練武求真,便是一條在武道中貫徹本心,凝練意念的道路。一開始隻是一門武功,明曉拳意走到第三步,而後由一到全,貫徹武道,最後推武及身,通達本心,成就真我。

由一門武功到自身意境,這是自下而上,循序漸進的道路,就像人的一生,由懵懂無知到大徹大悟,這個過程每一步都有新的感悟,新的成長。而由自身意境推及一門武功,則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像在一個初生的身體中塞入一個早就準備好一切的靈魂,不會走彎路,不會走邪路,也不會原地踏步踟躕不前,而是循著一條明朗筆直的通途,毫不猶豫地走下去。

紀央,一個未知概率產生的存在,不可能的可能,不應該的應該,不同曆史的交錯,不同文明的碰撞,不同經曆的融合,不同人生的統一。同時受到兩個不同時空不同文明背景不同經曆的靈魂互相影響,他既不是過去的方宇,也不是過去的紀央,他的新的存在,一個不穩定的,不確定的,不堅定的存在,自我的概念在他身上產生模糊,自我的認識在他身上尚未形成。

在平常作為一個正常人時,不去進行深入的思考,不去進行高層次的探究,他還能夠保持其正常的存在,正常的心理,正常的精神。一旦涉及到這方麵的問題,就像此時此刻,由拳意到自身,他的問題便暴露無遺,對自我歸一與自我認同產生質疑,自我存在感也變得模糊,甚至連自我概念都開始逐漸消失。

紀央的腦中,過去的景象,兩段不同的人生,從出生,到幼年,到青年,到成年,兩條原本涇渭分明的線在一遍又一遍的重播中開始模糊,重疊。然後不同的畫麵交織錯雜又不斷形成新的分支,新舊糾葛又再次分化,有的延伸,有的瓦解,像無數的記憶泡泡紛紛揚揚,虛假的真實的埋沒的深刻的交錯的單獨的,簡直成了一鍋沸騰的粥,混沌一片。

“年輕人,你好像很苦惱啊。”

就在紀央的意識即將徹底歸於混沌時,一聲悠悠歎息伴著溫和的問話傳入他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