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動植物的奧秘(5)(1 / 3)

有時動物在環境惡劣的情況下也會做出殘殺幼仔的行為。因為在食物嚴重缺乏的情況下,成年動物為了生存,不得不殺死幼仔來充饑。如果有幼仔生病,母獸發現已經沒有活下去的希望了,也會把幼仔殺死,可能它覺得與其帶病活著,有可能受到其他動物的襲擊,還不如早一點解脫這種痛苦。

動物殘殺幼仔,這其實是它們在特殊情況下出現的種類競爭行為,隻是為了更好的傳宗接代而已。

鯨為什麼要集體“自殺”

鯨和海豚“自殺”的報道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012年2月報道,在1~2月份,有超過百頭海豚在美國東北部馬薩諸塞州海岸擱淺,92頭海豚死亡。專家稱,這是創紀錄的海豚擱淺事件。

國際動物利益基金會負責海洋哺乳動物救援工作的負責人莫雷則表示,1個月的時間裏,共有129頭海豚在馬薩諸薩州海岸擱淺。

他說,救援人員成功將37頭仍有生還希望的海豚放回大海,但其餘75頭海豚死亡,或在現場實施安樂死,共有92頭海豚死亡。

新西蘭沿海經常發生鯨魚集體擱淺現象,尤以夏季鯨魚遷徙時多發。據新西蘭自然保護局統計,自1840年以來,沿海地區出現5000多起鯨魚或海豚擱淺情形。2011年1月,就有24條巨頭鯨因在該國北島擱淺而身亡。2009年12月,有120多頭鯨魚在新西蘭集體擱淺死亡。

鯨類“自殺”的原因

近些年來,鯨類和海豚衝上海灘集體擱淺的事件頻頻發生。對此現象,人們以擬人手法稱為“自殺”。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因為鯨決無自殺的本意,應該說是擱淺死亡。國際著名鯨類行為學家格麗特·克林諾斯卡把鯨的“自殺”現象稱作鯨的擱淺。

對此,專家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是巨輪噪音使它們迷失了方向;有的猜測是為了躲避鯊魚的襲擊;有人認為是病毒、衰老、體弱或群體忠實追隨其迷途的領頭鯨。但他們都缺乏有說服力的證據。

地球上每年都有幾百條鯨在各地的海灘上擱淺死亡。它們為什麼要“自殺”呢?長期以來,無人能作出科學的解釋。

鯨類“自殺”的六種說法

主要有以下6種說法:

1.地形論。荷蘭學者範·希·杜多克認為,鯨擱淺可能與海岸地形氣象條件有關,因為多發生在坡度平緩的海岸。當鯨向這裏發射超聲波信號時,其回聲信號會失真,使它根本探測不出深水的位置,從而導致迷途。可是,近些年來的研究證明,坡度平緩的海岸並不引起回聲信號的混亂。擱淺的鯨群多發生在坡度平緩的海岸處是事實,這是因為在其他地形如海峽或懸崖峭壁等處不可能擱淺。因此地形的影響缺乏說服力。

2.失常論。有人認為鯨群可能受到意外的刺激而倉惶出逃,或為了躲避捕食者的追擊或人的騷擾而有意登陸擱淺。

3.向導論。有些人認為有些鯨喜歡群聚,群中常有某個成員充當領導,整個群往往隨其一起遊泳、一起覓食、也一起逃跑。當“頭頭”因病或遇害而上岸擱淺時,整群鯨也就隨之同歸於盡。

4.返祖論。一般都承認鯨是由陸生祖先演變而來的,而在其由陸生到完全水生的漫長曆史演變過程中,它們的祖先一定出現過許多中間類型,即水陸兩棲生活。當它們在水裏遇到不利情況時,就逃上陸地,尋找安全之處躲避風險,久而久之便形成鯨的一種習性。故有人提出一種假說,認為鯨擱淺是遵循其祖先所確立的道路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