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杭州
陳斌星期一上班感覺還行
事情雖多但是都有頭緒
陳斌下定決心好好學習《道德經》了
前兩天看了幾段覺得很是有道理啊
百度得之非原創《道德經》
第一章
···
原文:
1、道,可道,非恒道;
2、名,可名,非恒名。
3、無,名天地之始;
4、有,名萬物之母。
5、故:
6、恒無,欲以觀其妙;
7、恒有,欲以觀其徼。
8、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9、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簡譯:
1、道,可以授予之道,不是恒久之道;
2、名,可以假借之名,不是恒久之名。
3、無,名隱天地形成的開始;
4、有,名顯衍生萬物的母體。
5、因此:
6、常返過去的無中,可以捕獲道之奧妙;
7、常往未來的有中,可以把控道之範疇。
8、若兩者同出無礙,萬物名雖各異但道相通。
9、堅持不懈的玄修,是打開一切奧妙的法門。
第二章
···
原文: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3、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4、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5、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誌,功成而弗居。
6、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簡譯:
1、天下都認同美而刻意塑造美,這樣就埋下了惡的禍根。
2、都認同善而刻意表現善,這樣就派生了不善的行為。
3、所以有無因相而生,難易因相而成,長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而傾,音聲因相而和,前後因相而隨。
4、所以聖人,以無為的境界從事自己的事業,教化眾生於不言之中。
5、興起萬物於無聲的開始,有所作為於淡泊的誌向,自然成就於無駐的境界。
6、因為心無所駐,所以永遠不會失去。
第三章
···
原文:
1、不尚賢,使民不爭。
2、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3、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4、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
5、恒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6、為無為,則無不治。
簡譯:
1、不標榜聖賢,使世人不起爭念。
2、不稀罕珍寶,使世人不生盜意。
3、不誘發邪欲,使世人不亂其心。
4、所以聖人的治理方法,是使百姓心裏謙卑,腹中飽足,精神內守,筋骨強壯。
5、常使人民深刻感悟無求而知、無欲而得的益處,使他們知曉不可妄為的道理。
6、遵從無為之道,則沒有不可治之理。
第四章
···
原文:
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2、淵兮,似萬物之宗。
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4、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簡譯:
1、道,謙衝不已卻永遠取之不盡。
2、淵遠啊,像是萬物的源宗。
3、既可以挫去銳氣,又可以擺脫紛憂,既可以和順光景,又可以混同塵象,在幽幽清澈的意境中,能感知那似有似無的存在。
4、我也不知是誰造就了他,好象早於先帝的傳說。
第五章
···
原文: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2、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3、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4、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5、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簡譯:
1、天地不顯仁,讓萬物如小草、小狗般自然的生滅。
2、聖人不顯仁,讓百姓如小草、小狗般自然的生滅。
3、天地之間的生命,其一呼一吸不像一個風箱嗎?
4、虛靜得以保持不屈的形神,而躁動愈強耗出愈多。
5、言辭過於泛濫者氣數也容易窮盡,不如留守道中。
第六章
···
原文:
1、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2、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3、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簡譯:
1、穀神的不死之道,是玄修的法門。
2、玄修的法門,是天地合一的根本。
3、延綿不絕的生存之道,循而用之永無憂慮。
第七章
···
原文:
1、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2、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簡譯:
1、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它不自貪自益其生,因此能長生。
2、所以聖人,因為謙讓反而獲得擁戴,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長存。
3、難道不是這種無私的精神?成全了他的理想嗎。
第八章
···
原文:
1、上善若水。
2、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3、居善地,心善淵,予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4、夫唯不爭,故無尤。
簡譯:
1、尚善者的寫照若水。
2、水在善念的作用下,就會呈現出利萬物而不爭的特性,成為去除眾人之所惡的處方,所以說水幾乎能反映道者的道行。
3、居家之善顯靈地,心智之善顯博淵,賜予之善顯慈仁,言語之善顯誠信,品正之善顯大治,處事之善顯潛能,行動之善顯吉時。
4、唯有具備利萬物而不爭之品質,才能在生命的長河中高枕無憂。
第九章
···
原文: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2、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3、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4、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5、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簡譯:
1、把持不住的盈滿趨勢,不如適可而止。
2、精致捶擊的銳利武器,不可長久保存。
3、豪奪巧取的金玉滿堂,不知誰能善守。
4、富貴而生的驕橫跋扈,那是自遺其咎。
5、功成名至能轉身隱退,才是順天之道。
第十章
···
原文:
1、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2、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3、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4、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5、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6、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7、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1、承載生命的形神相抱於一,能永遠不分離嗎?
2、結聚精氣以致柔和,能像初生的嬰兒嗎?
3、洗滌玄修心靈之鏡,能沒有瑕疵嗎?
4、熱愛國家治理百姓,能達無為的境界嗎?
5、感官自然開啟,能保持陰柔嗎?
6、理事明白通達,能沒有成見嗎?
7、生成與養育之道,創造而不占為己有,付出而不自恃有功,統管而不任意宰製,這就是玄修而至的大德。
第十一章
····
原文:
1、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2、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3、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4、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簡譯:
1、卅根輻條圍成一個軲轆,中間有空車才能行進。
2、燒製粘土使其成為器皿,中間有空器皿才能盛物。
3、開鑿門窗建造居室,中間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4、所以有形對人們的利處,離不開無形的功用。
第十二章
····
原文:
1、五色令人目盲;
2、五音令人耳聾;
3、五味令人口爽;
4、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5、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6、是以聖人之治,為腹,不為目。
7、故去彼取此。
簡譯:
1、貪圖五色令人不分皂白;
2、喜聞五音令人不納忠言;
3、垂涎五味令人不品疾苦;
4、追逐田獵令人心意發狂;
5、難得之貨令人圖謀不軌。
6、因此聖人之治,隻為充實內在,不為表麵好看。
7、所以據此而取舍。
第十三章
····
原文:
1、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2、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3、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4、故,
5、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6、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簡譯:
1、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2、何謂寵辱若驚?當寵意外降臨,得寵者欣喜若狂,失寵者驚恐萬狀,這就叫寵辱若驚。
3、何謂貴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患得患失,是因為我跳不出自身的囹圄,假如我身心自由,我還有什麼禍患呢?
4、所以,
5、人民器重的是能將自身融於天下的人,這樣的人可以寄予天下;
6、人民愛戴的也是能將自身融於天下的人,這樣的人可以托予天下。
第十四章
····
原文:
1、視之不見,名曰夷;
2、聽之不聞,名曰希;
3、摶之不得,名曰微。
4、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5、其上不謬,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
6、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
7、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8、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簡譯:
1、看不到圖象,稱著夷;
2、聽不到聲音,稱著希;
3、觸不到形體,稱著微。
4、此無色、無聲、無形之物無法用語言描述,隻能稱它為陰陽未判之混元一氣。
5、它的上麵不見光明,它的下麵不見黑暗,實在是無法給它下定義,還是把它複歸於無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