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植物王國拾趣(1)(1 / 3)

胎生植物

在深圳經濟特區南部,深圳灣的北麵,有一塊長11公裏,麵積300多公頃的福田紅樹林鳥類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共有紅樹、半紅樹13科18種。每當滿潮時,這些生長在海灘上的紅樹林,就被淹沒在海中;潮水退去,它們又重新從海水中冒出來,人們稱它為“海底森林”。

構成“海底森林”的一株株紅樹,是由紅樹的一個個胎生幼株發育而成的胎生植物。

站在紅樹林旁,人們可以看到紅樹母株上結滿20厘米—40厘米長的“角界”,它們並不是果實,而是一株株已由種子萌發成的幼苗。這些幼苗靠自身的重力與母體脫離,墜入海灘入淤泥中,趕在海潮來之前,它已是“錨”在海灘的一株小樹了。即使墜落時正值漲潮,不能順利“錨”入泥中,也會隨水漂流到別的海灘定居。紅樹幼苗含有豐富的單寧,可以防止腐爛和被海裏的動物吃掉。由於紅樹有胎生的本領,因此可以不斷繁殖,在海灘形成大片的紅樹林。

在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幹濕季節明顯地帶,生長著另一種胎生植物——佛手瓜。每當幹旱季來臨,它的瓜藤枯萎,結束其一生。然而枯藤上還係著瓜果。瓜果靠特殊的形態結構保持著足夠的汁液。成熟的種子就依靠這汁液的哺育,悄悄地發芽,成為一個新幼株。一旦春天雨季來臨,它就迅速地甩掉“胎衣”,向下生出很多不定根紮入土中,向上四周伸展莖蔓,搶在雨季結束之前,順利地開花結實。佛手瓜就是這樣以胎生的特性,爭分奪秒,利用有限的水分,存活下來。

這些胎生植物都是很有用的植物。作為海灘林帶的紅樹林,有利於改善自然環境,防風浪,固堤壩。而佛手瓜對擴大植被、防止土地沙漠化有著特殊的貢獻。

千年古蓮開新花

植物種子的壽命通常在15—100年的可稱為長命種子。世界上壽命最長的種子是幾種豆類,這些種子過了200—250年後仍能發芽。有沒有比這更長壽的種子呢?有,那就是古蓮。

本世紀實期,在我國遼東半島普蘭店泡子屯村裏發現了遠古時代生成的泥煤中成堆烏黑烏黑的蓮子,經濟學測定這些蓮子的壽命已經是1041±210年了。1955年夏,在北京植物園裏,長眠千年的古蓮子生根、發芽,那綠色的荷葉、粉紅的蓮花,亭亭玉立、芳香豔麗。1983年8月,大連市勞動公園又將普蘭店的古蓮子催醒,僅三個多月就綻出蓮花。

古蓮子長壽的奧秘,首先是因為蓮子有一層極堅韌的果皮包住種子,這層果皮隨種子成熟而老化,幾乎隔絕了種子與外界的聯係,果皮內種子所含有的維持生命的水分、養分不易衰失。另一方麵貯藏古蓮子的外界條件又極為理想。古蓮子在地下一、二尺深的泥炭層裏,泥炭吸水防潮,而上麵又厚蓋泥土,使古蓮基本上處於密閉狀態,新陳代謝極其微弱,在低溫、幹燥和密閉的條件下,古蓮子得以長期保藏。

當然,要使古蓮複蘇發芽,必須經過處理,否則就是常規播種3年也依然如故。生物工作者們用木銼銼開果皮,或用硫酸進行處理,隻有這樣,種子才能在適宜條件下發芽,據北京植物園報告,古蓮子發芽率高達90%以上,接近100%。

我國曾經送六粒古蓮子給蘇聯科學院總植物園,古蓮也在蘇聯發芽、開花。據載,日本“荷花博士”大賀一郎在日本千葉縣發掘出的二千多年以前的古蓮子,並也使其發芽、開花、結實。1963年,大賀博士還把一百粒日本蓮新結的蓮子送給郭沫若同誌。我國植物工作者將它同中國的千年古蓮子雜交,培育出璀璨悅目的“中日友誼蓮”。1967年我國回贈日本的“中日友誼蓮”在日本生根、發芽、綻出新花。

竹子是樹還是草

人們說“草發成苑,樹茂成林”。竹子自古稱“林”,似乎應屬樹類了。其實不然,草木之別的關鍵要看是否有“年輪”。木本植物每過一年,莖幹的橫斷麵便增添一圈同心輪紋。

然而鋸斷竹子看,裏麵卻空空如也。由此可知,竹子是“草”而非“樹”。竹既然是草,那為何會長得如此高大,莖幹又如此堅硬呢?

竹子屬禾本科多年生常綠植物,與稻、稗、禾參等同屬一科。一般的植物僅在莖幹頂梢有一個生長點,而竹子每個竹節的頂梢均有一個生長點,所以“雨後春筍”,一夜之間能長出1米左右。東南亞地區的竹子甚至一星期能長10餘米,其長勢之迅猛,堪稱植物界的冠軍。另外因竹子是多年生植物,而非一年生,故其莖幹高大而堅硬。

攀滿坡的藤竹

竹,四時常綠,婀娜多姿,一向為人們所喜愛。

在人們的印象中,竹都是直立向上生長的,但海南島卻有一種橫著生長的竹,叫做藤竹。它匍匐在地麵上,向四麵八方伸展,其狀如藤,每節長枝,枝如主幹一般粗。幹上長枝,枝上又長枝,往往一叢藤竹就占地3畝—5畝,有的甚至攀滿整個山坡。

藤竹的纖維特別柔韌。它的竹篾,不管你怎麼拉扯、扭絞、卷折,都很難折斷。所以人們常常用這種竹篾作建築材料,紮梆屋架。但更多的用途是作為編織材料,海南瓊海、萬寧一帶的人們把它破成薄薄的篾片,編成扇子、提籃、竹筐、遮陽帽等,極其美觀耐用,比麥稈、蘆葦結實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