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文人墨客話花果——梅蘭竹菊何以傳情(1)(1 / 2)

在老年人的“生活經”中,常常有這樣的說法:琴棋書畫養心,梅蘭竹菊寄情”。意思是說調琴、下棋和練書法、學繪畫等可以使人心靜神怡,培養人的意誌,增強記憶力;而養花種草不僅可以使人消遣,賞其風韻,且能以花木作為某種事物的象征,使人神往,遠思深慮,其樂無窮。尤以花中之梅、蘭、竹、菊四品為甚,常稱之為“四君子”。

為什麼植物的花可以托情寄誌呢?這主要是因為:花兒不僅具直觀的美(例如瑰麗的花朵和沁人的花香,婆娑的花姿與果實的多樣性和優美性等,從直觀上說都是優美的),更重要的是它們還具有潛在的美。這種潛在的美,比起直觀的美也許對人類更有價值。

花的潛在美不但表現在它是農業生產的根本保證(開花結果),是人類糧食的直接產生者,而且還表現在花木芳草能夠淨化空氣,防治環境汙染,降溫調濕,吸收和減少噪聲,消毒殺菌,保障和美化人類生活。

由此可見,花在人們的精神有和物質文明生活中,都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所以,人們曆來對花懷有特殊的情感,視花為“人類感情的櫥窗”,把它作為幸福、吉祥、光明和聖潔的象征。人們還用花來表達思想,形容現實生活,給花以多種多樣的極其深刻的寓意,最常見的就是用花來描繪人們的悲歡離合(如範成大詩雲:“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或以花抒發內心的情感(陶潛:“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或借花來表達崇高的理想抱負(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

這裏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在以花木芳草寄情的例子中,尤以梅、蘭、竹、菊等四品最為多見,不僅有“梅蘭竹菊寄情”的美談,還有許多寓意深刻的詩文軼事,值得我們仔細來體味。

梅花不僅有蒼勁挺秀,疏影橫斜,清雅宜人的神韻,而且還有“冰裏育蕾、雪裏怒放”的特點,它那“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的性格,顯示了不畏嚴寒、獨步早春的可貴精神,人們便把它作為剛強意誌的象征,備加讚賞,曆史上曾將其數度推崇為我國的國花(早在清時定為國花),在近期開展的國花評選中,它與“國色天香”的牡丹並駕齊驅。

蘭為“香者王”,香氣清幽,素有“香祖”之稱,尤以其青豔含嬌、風姿脫俗,給人以“蘭氣清和引群品”的感覺。所以,人們便把蘭花作為一種高尚的人格的象征。因其是“色、香、姿三者兼備”的稀世之花,人們更將它比作完美人格的體現。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即以蘭寄誌:“秋蘭兮青青”,“蘭芷幽而有芬。”朱德、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也非常喜愛蘭花,如陳毅寫有“幽蘭在山穀,本自無人識,隻有馨氣重,求者遍山隅”的著名詩句。

竹之絕妙處,乃在虛心勁節,筠色潤貞。其性最殊,遭霜雪而不凋,曆四時而常茂;風來自成清籟,雨打更發幽韻,饒有“篩風梳月帶雨斜”的特色,剛貞不俗。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來比喻人的氣節,更喜在庭院中植竹觀賞。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名句,由此可見古人喜愛竹的程度之深。

至於菊花,不僅因其有“三絕”:“菊近重九滿籬金”(色絕),“此花開盡更無花”(花期最晚),“菊如誌士,過時有餘香”(其味久長),更主要的是它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忠貞氣概,備受人們的讚賞,將其視為高潔的象征。因此,在國花評選中它和牡丹、梅花同為得票最多的“三花”之一。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菊之品種繁多,花色與花型更是多種多樣,極富變異性,故更為世人所重視,是當今世界上最有發展前途的切花材料之一。

桃金娘

在廣西,流行著一個傳說:不知什麼時代,有一處地方,老百姓為了反抗封建統治者征兵拉亻夫,紛紛逃亡到山林裏去,帶的糧食不多,沒幾天便吃完了。正在饑餓難熬的時候,有人發現一種小樹,生著一種形似石榴而和櫻桃一般大小的果實,皮色有點暗紅,看去像是肉質多漿,可以充饑。他也不管有毒沒有毒,便伸手去摘下一顆來吃。出乎意料,那真是一種甜美可口的果子。於是他連忙招同伴,一起來采。一處吃完了,又到別處去尋找。他們住在山上,便依靠這種果子維持生命。直到事情過了,才安然下山。他們為了紀念這一次的遭遇,便給這種植物起了一個名字,叫做“逃軍糧”,直到現在還是這樣稱呼著。

“逃軍糧”是“桃金娘”的諧音,或者“桃金娘”是“逃軍糧”的諧音吧。舊記載見於《粵誌》,雲:

草花之以娘名者有桃金娘,叢生野間,似梅而末微銳,似桃而色倍赤頁,中莖(花蕊)純紫,絲綴深黃,如金粟,名桃金娘。八、九月實熟,青紺若乳狀。產桂林,今廣州亦多有之。

桂林附近丘陵間,極為常見。性喜燥熱,常與雜草叢生。這是一種熱帶植物,台灣也極為繁生;向北分布到琉球,向南分布到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一說原產於印度,我國所有的是歸化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