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進入19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電影藝術的成長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這裏,首先要提到的是1839年攝影技術的產生和它的廣泛應用。它構成了電影拍攝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起來有點可笑,電影攝影機的發明,竟是由於一次打賭的意外收獲。
1872年,一位美國富翁和朋友打賭。他說,馬在奔跑時,在躍起的瞬間是四蹄離開地麵的。
那位朋友反對說,不管在什麼時候,奔跑的馬總是兩蹄離地、兩蹄著地的。於是富翁請了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裏奇來做試驗。麥布裏奇把24架照相機的快門上各牽上一根線,當馬匹飛奔經過時,連續踩斷了24根線,在極短的時間裏,使照相機依次拍下24張照片,再將這些照片一張一 張地按次序看下去,以便觀察馬兒是怎樣躍起,又是怎樣著地的。為了這一試驗,麥布裏奇和助手們吃盡了苦頭,付出了大量的勞動,曆時6年,終於拍攝出一套寶貴的“馬跑小道”的珍貴資料,同時也證實了美國富翁的預言是正確的。然而,麥布裏奇的成功又向人們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如果解決連續攝影的問題?因為他用24架照相機僅僅隻能拍攝奔馬的一段動作,如果馬奔跑1000米的長距離,就得用上成千上萬架照相機,膠卷的長度將會繞地球轉一圈了。所以,如何運用一架單鏡頭的攝影機來代替多鏡頭的攝影機或者一組攝影機,就成了解決連續攝影的關鍵問題。
1882年,當麥布裏奇帶上自己拍攝的連續照片到歐洲旅行時,他們的成果使法國學者馬萊受到了極大的鼓舞。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馬萊運用左輪槍的原理,創造出一種輕便的“攝影槍”,這是第一架能從一個鏡頭裏,一秒鍾內獲取若幹底片的攝影機,它真正解決了連續攝影的問題,說明現代的攝影機和攝影術已經誕生。
到了1888年,英國發明家格林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改進了攝影槍,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攝影機,同時拍攝了倫敦的街景。當試放他的電影,看見人物在布幕上活動起來時,他跑到街頭激動地高呼:“成功了,成功了!”
在這一時期,世界著名的大發明家愛迪生的貢獻也是不容抹煞的。
他的第一個貢獻,是在1887年和他的助手狄克遜在膠片間發明了鑿孔方法,解決了活動照片的放映問題,這便是“愛迪生型”影片的問世。
他的第二個貢獻,是在1894年發明了“電影視鏡”。它像一隻大櫃子,上麵裝有放大鏡,裏麵裝有50英尺的鑿孔膠片,首尾相銜接,繞在一組小滑輪上,當馬達開動後,膠片便漸漸移動,畫麵循環出現。“電影視鏡”麵世後,深受人們的歡迎。當它傳入中國後,被稱為“西洋鏡”。
愛迪生的發明使電影技術日臻完善。他運用“電影視鏡”拍攝了一些娛樂性的舞台影片,成為世界電影史上攝製戲劇電影的最早紀錄,如1893年拍攝的《奧特打噴嚏》就是一個著名的例子。
在實踐中,人們發現這種“電影視鏡”還有一些缺陷:一是太笨重,使用很不方便;二是沒有銀幕,隻能供一個人觀賞,缺少群眾性;三是放映速度過快,致使人物動作不太自然、平穩。
改進並完善“電影視鏡”的任務就落到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的肩上。
盧米埃爾兄弟原是照相攝影師。這哥兒倆將愛迪生的發明、其他人的成果以及自己的“連續攝影機”進行綜合研究後,於1894年研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比較完善的電影放映機——活動電影視鏡,終於把影像投放到銀幕上,使廣大的觀眾能夠共同欣賞這一新生的藝術。第二年,他們取得了拍攝和放映電影的專利,成為真正電影的發明者和創始人。
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視鏡”是架手提攝影機,不僅靈活輕便,節約膠片,放映質量好,而且具有一身兼任三職——攝影機、拷貝翻印機和放映機的功能,對電影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而後人尊稱盧米埃爾兄弟為“電影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