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茶道(1)(1 / 3)

第一講茶的起源

一、原文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拚櫚;莖①如丁香,根如胡桃。(瓜蘆木出廣州,似茶,至苦澀。拚櫚;蒲葵之屬,其子似茶。胡桃與茶,根皆下孕,兆至瓦礫,苗木上抽。)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從草,當作茶,其字出《開元文字音義》;從木,當作搽,其字出《本草》;草木並,作荼,其字出《爾雅》。)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名茗,五曰荈。(周公雲:檟,苦茶,揚執戟雲:蜀西南人胃茶曰蔎。郭弘農雲:早取為茶,晚取為茗,一曰荈耳。)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按櫟當從石為礫),下者生黃土。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采。野者上,園者次。陽崖陰林:紫者上,綠者次,筍者上,芽者次;葉卷上,葉舒次。陰山坡穀者,不堪采掇,性凝滯,結瘕疾。

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

茶為累也,亦猶人參。上者生上黨,中者生百濟,新羅,下者生高麗。有生澤州、易州、幽州、檀州者,為藥無效,況非此者,設服薺苊,使六疾不瘳。知人參為累,則茶累盡矣。

注釋:①“莖如丁香”的“莖”,在《茶經》各種版本中,用字互有歧異。如明胡文煥、陳文燭與汪土賢校本均作“葉”。此處采用明陶宗儀《說邪》中所收的《茶經》,作“莖”。

二、解析

《一之源》是《茶經》的重點篇講之一,內容廣泛,包括茶樹的植物學性狀,“茶”宇的構造及其同義字,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和栽培方法,鮮葉品質的鑒別方法以及茶的效用等各個方麵,以“南方之嘉木”概括了茶的產地起源和特性。

本講涉及茶的起源的,僅有“茶者”、“其字”、“其名”三段,從《茶經》十講的總體來看,本講的重點在茶的生產方麵。茶葉是農產品,製造和飲用的來源是種植。《茶經》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考察“源”字的。“嘉木”的“嘉”,含有高度的善和美的意思,因此,“嘉木”二字的含義,已遠遠超越“最優良的樹木”或“最珍貴的樹木”。這樣直譯所包含的內容。我國古代的不少作家,常常借著讚頌植物的“美德”,用以自譬或譬人,這就是過去所說的。“比而賦”。如戰國時屈原在《楚辭·九講·桔頌》中,第一句就說桔樹是“嘉樹”。據郭沫若同誌的解釋,《桔頌》全篇,前半頌桔,後半頌人,所頌的是別人還是自己,自難查考,(見郭沫若《屈原賦今譯》)又如宋代蘇軾的《葉嘉傳》(見《蘇東坡集》),既在題目上突出地說明了茶是“嘉葉”,又在文中用“風味恬淡,清白可愛”,“容貌虹鐵,資質剛勁”等詞來讚頌葉嘉,還用“始吾見嘉,末甚好也,久味之,殊令人愛”等語,實際上都是以擬人化的詞句來讚頌茶。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蘇軾又用“天下葉氏雖夥,然風味德馨,為世所貴,皆不及閩”這樣結論式的詞句來稱譽閩茶,這明明是他借茶以譬人的。另外,他在文中還談到了陸羽所作的《茶經》,並批評他說“雖羽知,猶未詳也”,可見他對《茶經》的內容是並不滿意的。至於陸羽在《茶經》一開頭就用“嘉木”二字來讚頌茶,既說明茶是“嘉木”而“嘉木”二字就是借以自譬或譬人,則是顯而易見的。由此可以認為,陸羽把自己論“茶”的著作尊之為“經”,正說出他的自負,也闡明了他對茶的推崇。

為了說明茶的起源,本節一從茶的曆史、野生茶樹和茶樹原產地各方大略地說明中國是茶的祖國,以後按原文順序,二敘述茶樹的形態特征,三敘述“茶”的字源,四敘述茶樹生長的生態條件,五敘述茶樹的栽培方法,六敘述茶葉品質的鑒別方法,七敘述茶的效用。

《一之源》最後關於選用茶的困難與選用人參相比的一段話,因純屬產區與品質的關係,將在第八講“茶的產地”中加以評述。

三、茶的故鄉

《茶經》的第一句話,就說茶是我國“南方”的“嘉木”,接著以樹的高度簡略地說明了我國擁有各種類型茶樹品種的概況,並說在川東鄂西一帶,已有“兩人合抱”的大茶樹。

在《茶經》以前的我國古代史料中,早有關於我國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在內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始生產地的記載。

晉常璩在公元350年左右所撰的《華陽國誌·巴誌》中說:

“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其地東至魚複,西至莢道,北接漢巾,南極黔涪。上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佇,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貢之。”

這說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個小國伐紂(見《史記·周本紀》)時,巴蜀(現在的四川省以及雲南、貴州兩省的部分地區)已用所產茶葉作為“貢品”。

在公元前二世紀,即西漢的時候,四川的司馬相如在他所著的《凡將篇》中,記錄了當時的二十種藥物,其中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揚雄在他所著的《方言》中,也述及“蜀西南人謂茶曰蔎”《神農本草經》也有關於茶的記述:“苦菜,味苦寒……一名茶草,一名選,生川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