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著裝指南(4)(1 / 3)

在16世紀,整個歐洲大陸欣賞西班牙宮廷服,這種服裝款式在男女服裝中都有誇張裝飾的襯墊物。女服上身呈倒三角形,裙子是用輪骨撐起來的圓錐體。衣領特別硬,又高又寬,為使領上衣裙挺括,不得不插入鐵絲。過高過硬的衣領,竟然影響到主人低頭喝湯,最後隻得有意加長湯匙柄來解決矛盾。

到了18世紀,歐洲婦女開始喜愛細腰身大下擺裙服,這種被稱作“洛可可”款式的裙子是用金屬作骨架,穿上後活動極不方便。

(二)民族性

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民族傳統文化和習俗,使不同民族服飾出現明顯差異,保持相對獨立和穩定。

中國哈尼族葉車係婦女以多衣為美,在節日裏,葉車婦女要穿7件外衣,1件內衣之外,還要加7件“中衣”。加上她們偏愛青色、藍色,使穿著者滿身青藍相間,層層疊疊,隨同她們頭上、外衣上的銀泡、銀鏈、銀珠擺動,全身叮叮當當,閃閃發光。

漢族婦女現在穿的旗袍始源於滿族古老的旗裝,旗裝傳入漢族已經作了很大的改動,變得麵目全非了。但是,在滿族聚居區至今仍然保持著古老旗裝的特色:一是高領;二是箭袖,在窄袖口上加一塊半園形袖頭,俗稱“馬蹄袖”;三是在袍下擺前後左右四麵開襟,襟高至膝,腰帶一束,不僅緊衣保暖還在前襟自然形成“口袋”,可盛裝物品。

服飾審美標準中的時代性和民族性特點,使相同時代和民族的人的審美標準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統一性。然而這僅僅是相對而言,一旦改成從曆史縱向和民族之間審視問題,比較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之間的差異性時,這種同一時代和民族內部的一致性,恰恰反映了它與另一個時代和民族之間的變動性,表現出服飾審美標準的客觀與主觀、穩定與變化的二重性質。

服飾審美標準除了以上兩個主要特征以外,還有一個附屬特征,即人體美參照係特征。相同時期的美人標準往往有嚴格的規定,從身高、體形、肌肉、五官到膚色,達不到規定標準的就要運用美容、服飾裝扮手段,設法向標準靠攏才確認為美人。

中國戰國時期的辭賦家宋玉,在他的《登徒子好色賦》中說:“東家之女,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這說明人體審美和其它事物一樣,過猶不及則可能失之毫厘,謬以千裏。漂亮的姑娘個兒要高一點,但不能太高;體形要苗條一點,又不能太瘦;臉蛋要白,但不能太白,要白裏透紅。以身高為例,中國男女平均身高(見表2—1)就不能和歐美人持一個標準。法國第一屆健美小姐比賽,中獎的是一位22歲芳齡的安東妮小姐,她的身高1.76米,體重62公斤,胸圍85厘米,腰圍62厘米,臀圍92厘米。假如原封不動地將這個身體條件搬到中國作為選美標準,能夠問鼎者恐怕是寥寥無幾了。

表2—1中國成年男女平均身高(米)

┏━━━━━━━━━┳━━━━━━━━━┳━━━━━━━━━┳━━━━━━━━━┳━━━━━━━━━┓┃新石器時期┃戰國┃隋、唐、宋、明┃1979年┃預測一百年後┃┣━━━━┳━━━━╋━━━━┳━━━━╋━━━━┳━━━━╋━━━━┳━━━━╋━━━━┳━━━━┫┃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1.65┃1.54┃1.67┃1.55┃1.66┃1.56┃1.70┃1.59┃1.83┃1.70┃┗━━━━┻━━━━┻━━━━┻━━━━┻━━━━┻━━━━┻━━━━┻━━━━┻━━━━┻━━━━┛盡管如此,在世界各國的選美標準上,還是有許多共同要求。譬如,以女性美標準講,要求五官端正、膚色滋潤,體形勻稱、比例協調,肌肉豐滿、富有嬌柔嫵媚的女性美,這些則是不分地區、不論國籍的共同要求,反映了人體審美上的統一性特點。

因此,一定時期的人體審美標準,對人們服飾審美標準上的客觀化有重要影響,它是服飾和美容設計上的重要參照指標。

人們的服飾審美標準總是隨時間、地點、甚至人物的心態不同而發生變化。然而這種變化總是在當時條件下,由時代性、民族性和人體審美標準所製約的,在一定範圍內作相對運動,並且這種運動有一定的規律,它便是服飾審美標準中的整合審美規律、移情想象規律、直覺體驗規律。

二、服飾審美活動的規律

(一)整合審美規律

服飾審美是人對一種包括人體、色彩、比例以及情景因素在內的整合表現、整合欣賞的活動。服飾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它有恰到好處的比例,賞心悅目的色彩,與環境協調的款式以及主體相應的心境,能夠組成和諧協調的畫麵整體。它不僅引起人的視覺注意,而且打動人的心靈,激起人們意象中的共鳴,心醉神迷地作出回味無窮的追究。

服飾整合表現和整合欣賞一般圍繞人體審美條件展開。就衣袖來說,它隻是衣服的某個局部。從欣賞者角度,他把握衣袖質量卻總是從標準人體出發,將衣袖和整件衣服聯係起來進行評價,作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