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旅遊,對道路要求也比較高。旅遊時應選擇平坦、易於通行的道路,除迫不得已,應盡量避免去坡道、土道,這對人對車都有損害。因此,隻有在土路很明顯是抄近,或非去不可的情況下,才走土路。一般情況下,寧可多走幾裏,也要避開。俗話說:“寧走十裏坦,不走一裏坎”,對於自行車旅遊來講也是有道理的。
騎自行車旅遊,特別是長途旅遊,掌握好自行車技術是很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節省體力,保證安全。自行車車座的調整,是自行車技術的一個重要方麵。自行車車座應調整到什麼高度為最佳呢?一般說來,以車座較低並有5~10度的後傾最便於長途旅遊。因為低車座好處很多:一是低車座蹬車靈活,可用腳的不同部位輪流用力,這樣可使腳的各種肌肉輪流休息,延長耐力;二是車座低,人的位置相對降低,可減少空氣阻力,也便於伏在車把上,改進空氣流張;三是車座低,微後傾,可使身體挺直,臀部受力均勻,減少疲勞感,同時又可減輕雙臂的負擔,保護手腕;四是車座低有利於安全,在遇到緊急情況時,雙腿伸直便可著地,這樣可避免造成危險。因此,旅遊時對車座的調整,應以低車座為最佳,這對保持體力、速度、耐力都有很大的好處。此外,自行車旅遊選擇好適當的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來講,普通自行車,在體力正常、道路平坦等條件下的長途旅遊,速度應保持在每小時15公裏左右,體力好的可加快到每小時20公裏。自行車旅遊貴在保持速度,選擇適當的速度,切忌忽快忽慢,有勁拚命騎,沒勁步步停的現象。
途中休息也可保持每二至三個小時一次,不要想停就停,應堅持到時間或預定地點再休息。在特殊的道路條件下行車,適當地掌握行車速度更為重要。無論是山間小路,還是又長又陡的下坡道,車速度既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應因地製宜選擇速度。
登山危險的分類
一直想說這個話題但沒說,因為不知道合適詞彙。國外人們把登山上的危險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叫objectiveharzard,大致翻譯為“客觀危險”(不知道是否有其他現成詞彙?)另一類的是人為危險(比如大意,器材問題,技術不夠,偷竊)。我隻說說天然危險。客觀危險包括雪崩、落石、雷擊、低溫、缺氧等這類不管有人沒有都發生的事情。你要是趕上它們就是危險;要是避開了它們就是屬於無關痛癢的自然現象。
相應對付客觀危險人能作的隻有了解和躲開。這種危險是登山中的終極危險。不管你有多少成就和經驗,要是你運氣不好碰上了,客觀危險對誰都一視同仁。非客觀危險一般說來可以通過周密的準備和充分練習減少到最小,但客觀危險卻總在那裏。世界真正困難的攀登都是因為客觀危險巨大…人隻能指望自己盡量準備充足,在自然“打盹”時鑽個空子上去。很多登山高手不去爬客觀危險大的路線,不是他們的能力不行,是他們知道有多大能力,在客觀危險麵前也白搭。曾經有個有名的德國指導在問到他能不能上某路線時說了句話,後來成了經典語錄:“[那條]路線可以上,但我不上。”也就是決定路線最終不是技術難度,而是客觀危險高低。
完全沒有登山經驗的人也知道客觀危險。但初學者的問題是最大的,因為他們經常忽視客觀危險,能學的東西(技術和器材使用等)大都是關於非客觀危險。他們認為反正拿然客觀危險沒辦法,還不如丟在腦後。這樣的人到了有一定攀登基礎後才又重新重視客觀危險起來。
給那些還想去雪寶頂的人提個醒:你要是認為“也許目前的雪寶頂不適宜大規模登山,一二支總可以吧”,那麼你沒意識到客觀危險和隊伍大小無關。
旅遊登山十注意
1.行前預先規劃旅遊路線,充分了解交通路況,進入山區應注意塌方落石與路肩塌陷。
2.自行開車進山旅遊.須事先做好車輛保養,並留意旅途沿線的加油站、修理廠、醫院等位置。
3.登山前應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隨身攜帶藥品;有高山反應及身體不適者,勿勉強上山。
4.登山前特別要注意服裝和鞋子,盡量要輕裝上山,少帶雜物,以減輕負荷。鞋子要選用球鞋、布鞋和旅遊鞋等平底鞋,勿穿高跟鞋,以免造成登山不便和有礙安全;借助拐杖要注意選擇長短、輕重合適與結實。
5.行前應注意氣象預報,適時增減衣服,遇雨時在山上不可用雨傘而要用雨披,這是為避雷電,並防止山上風大連人帶傘給兜跑;雪天在山上走路更要注意防滑。
6.要做到觀景不走路,走路不觀景。照相時要特別注意安全,要選擇能保障安全的地點和角度,尤其更要注意岩石有無風化。
7.注意自身旅遊安全,勿擅自到未開放的旅遊山區和危險山區遊玩;盡量避免在無人管理的山地遊玩;不在無救生人員管理的深潭、溪流水域遊泳及戲水;注意並依照警告、禁止標誌的規定進行旅遊。
8.上山要注意林區防火,觀光沿途不能吸煙。
9.愛護自然環境,不破壞景觀資源;維護風景區環境整潔,不任意丟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