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酒經(17)(1 / 3)

這條記載,是專談有關栗子的典故,以所談多少為勝負。要熟習專題典故,可以查看古代的類書,如《初學記》、《藝文類聚》、《太平禦覽》等。

此令亦可不以專題為限,凡在席者各講一則典故即可,眾人講完,令官自飲一杯。

2.各講笑話

《酒令叢抄》列“說笑話”令曰;“須對景,便覺可笑。人或不笑,說者自飲。”

說笑話內容宜雅,不得低級庸俗,最忌以同席人之外貌、生理缺乏,或姓氏、身份取笑。如《唐摭言》所載:“方幹唇缺,性好侮人。嚐與龍邱李主簿同酌,李目有翳,幹改令譏之曰:‘措大(窮文人)吃酒點鹽,將軍吃酒點醬。隻見門外著籬,未見眼中安障。’李答曰:‘措大吃酒點鹽,下人吃酒點酢。隻見手臂著闌,未見口唇開袴。’”互相拿對方生理缺欠嘲罵,很不文明。

此外,還應注意同席者的身份、職業等特點,所講的笑話不要引起別人的誤會,否則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以為你在諷刺他,就會造成不愉快。例如《紅樓夢》中所寫賈政在賈母及眾人麵前,講了個母親偏心的故事,引起賈母的誤會,說了句風涼話,弄得賈政很不自在,頓覺十分無趣。

生活需要歡笑,酒桌上更應有健康爽朗的笑聲。講笑話,也是門“藝術”,不僅內容要有“笑料”,而且要具有演講的技巧。這也是必須注意的。

混合令

所謂混合令,是綜合以上各類內容的酒令,很難單一劃類,故名之為“混合令”。

1.落地無聲令

蘇東坡、晁補之、秦少遊同訪佛印師。留飲般若湯,行令。上要落地無聲之物,中要人名貫串,末要詩句。

東坡雲:雪花落地無聲,抬頭見管仲。白起問廉頗,如何愛養鵝?廉頗曰:“白毛浮綠水,紅掌注清波。”

補之雲:筆花落地無聲,抬頭見管仲。管仲問鮑叔,如何愛種竹?鮑叔曰:“隻須兩三竿,清風自然足。”

少遊雲:蛀屑落地無聲,抬頭見寶光。寶光問維摩:僧行近如何?維摩曰:“對客頭如鱉,逢齋項似鵝。”

2.骨牌離合令——

“令官說一牌名,次座接詩一句。令官又說一牌,三座接詩一句。以次遞說,皆須押韻,兼與牌意關合為妙,……令官:左邊一張‘地’。

次座接:‘到處聚觀香案吏。’

令官:右邊兩個‘麼’。

三座接:‘二月春風似剪刀。’

令官:中間一個‘麼’和‘六’。

四座接:‘何人吹斷參差竹。’

令官:合成一幅‘公領孫’。

五座接:‘馨香惟解掩蘭蓀。’”

此令與前文所引《紅樓夢》所寫鴛鴦所行骨牌令相似。

3.顛倒令

“東坡在翰林日,嚐宴同官,曰:‘某行一令,上以二字顛倒說,下以詩一句押韻發其意。’即雲:‘閑似忙,蝴蝶紛紛過短牆。忙似閑,白鷺饑時立小灘。’

一客雲:‘來似去,潮翻巨浪還西去。去似來,躍馬翻身射箭回。’

一客雲:‘動似靜,萬頃碧波澄寶鏡。靜似動,長橋影逐酒旗送。’

又一客雲:‘難似易,百尺竿頭呈巧藝。易似難,執手臨歧話別間。’

又一客雲:‘悲似樂,送葬之家喧鼓樂。樂似悲,嫁女之家日日啼。’

又一客雲:‘有似無,仙子乘風遊太虛。無似有,掬水分明月在手。’

又一客雲:‘貧似富,梢水滿船金玉渡。富似貧,石崇穿得敝衣行。’

又一客雲:‘重似輕,萬斛雲帆一霎經。輕似重,柳絮紛紛鋪畫棟。’”

4.體物令

“楊大年於丁謂席上舉令雲:‘有酒如線,遇斟則見。’丁雲‘有餅如月,遇食則缺。’蓋‘斟’與‘針’同音,‘食’與‘蝕’同音也。”

5.人名皆姓令

“要雙名古人,拆開皆成姓。

王孫賈。董仲舒。王安石。”

此令可不拘單名、雙名,不論古人今人,尤以在席者之名或相識者之名為佳。現補舉數例:

李白。李賀。孫武。趙雲。張仲景。歐陽修。司馬師。魯仲連。公孫高。

6.屬對令

“唐人飲酒,必為令以佐歡。……今猶有其遺習也。

嚐有人舉令雲:‘馬援以馬革裹屍,死而後已’。答者雲:‘李耳以李樹為姓,生而知之。’

又:‘鈕魔觸槐,死作木邊之鬼。’答者雲:‘豫讓吞炭,終為山下之灰’。”

屬對,就是俗話說的對對子。這裏舉的兩付對子,技巧甚高。先說第一付對。第一付對分別隱括兩個典故。馬援,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開國功臣之一,曾說過“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的話。李耳,即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司馬貞《索隱》引葛玄說:“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雲‘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這兩個典故,分別說的是一死一生,本身就自然相對。所以用“李耳”來對“馬援”與“馬革”,有“馬字相重”;其次,“死而後已”是對前句的伸說,而前句末尾字“屍”,與後句首字“死”,又是“減字”的技巧,即“屍”字去“屍”為“死”。“李耳以李樹為姓”的伸說,“姓”字去“女”為“生”。

第二聯“鉏麚觸槐”與“豫讓吞炭”也是講的兩個典故,可參見《史記·趙世家》與《史記·刺客列傳》。這裏主要講講其文字技巧。“死作木邊之鬼”,說的是前麵的“觸槐”,“槐”字拆開為“木”、“鬼”二字,二字是左右結構故日“木邊之鬼”。“終為山下之灰”,接的是“吞炭”、“炭”字拆開為“山”、“灰”二字,二字是上下結構故日“山下之灰”。

這樣的對子難度很大,沒有較高的文化素養是弄不出來的。在一般場合,應出些容易對得來的對子。

7.急吟

“隋長孫鸞侍郎,年老口吃而禿,賀若弼造急口令弄之,曰:‘鸞老頭腦好,好頭腦鸞老。’使之回環急誦,以為笑。今之急口本於此。”

此令好似今天的繞口令。繞口令亦可作為酒令,每人輪說,錯者罰飲。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