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者對年幼者,上級對下級,強者對弱者,常用手拍拍對方的肩膀,用力地握握對方的手,同時伴上有力的晃動。
6.安靜
在人多的場合若需安靜,往往手掌伸開,掌心向下,由上向下慢慢揮動。在人少的情況下,往往把雙手或一隻手放在胸前,掌心向下手掌伸開,頻頻向下壓動。也可以用右手食指垂直貼進嘴唇,輕輕發出噓聲來示意大家保持安靜。
7.稱讚、誇獎、叫好
用手握拳,蹺起大拇指,表示特別讚美。在欣賞文體節目時,也可鼓掌喝彩。如果坐在桌子旁,叫好時常拍桌子,成語“拍案叫絕”即表示此體態。坐著叫好會拍大腿或膝蓋。
8.憧憬、希望
當人們心中懷有美好憧憬時,會雙目凝視,兩手掌在胸前搓摩。男人常搓下巴或撫弄胡須。當殷切盼望的人或物在遠方時,會伸直脖子遠望。英美等國人,常會兩臂下垂,兩手相握,揚起頭,目視上方。
9.同意、讚成
同意、讚成,最簡單的表達方式就是點頭。在正式的場合,或進行表決時,則要舉手表示。在非正式場合,當表示“特別讚成”“完全同意”時,可以雙手高高舉起。英美等國表示“讚同”時。往往會向上蹺起拇指。
10.躍躍欲試
兩手掌相摩擦,或在手心啐一口唾沫,手掌再相互摩擦,成語“摩拳擦掌”即所示體態。兩手搓摩大腿,或兩手搓摩屁股,兩臂前屈雙手握拳,抖動幾下也表示這個意思。
11.打招呼
中國人最普通打招呼的方式就是笑一笑,或點點頭,同時也會揚揚手,點點頭。美國人走在路上打招呼,常常要拿起自己頭頂的帽子表示致意,現在已簡化為抬一下帽沿。
12.告別
在20世紀以前,中國人的告別禮是鞠躬,或拱手告別。如今人們告別大多采用握手告別,揮手告別,搖手告別,及點頭告別。與孩子告別時多用招手。向上級告別時常微微欠身。向死者遺體告別,一般要三鞠躬。
歐美人常以“擁抱”“親吻”來表示告別之情。英格蘭人道別時,常橫向揮手。法蘭西人卻豎向揮手。而日本人則是以鞠躬告別。
13.道歉
如果是禮節性的道歉可以點點頭,欠欠身或招招手。一般男士常抬手到耳際;有時還要豎向揮動幾下。向師長道歉時,要鄭重地點點頭,用欠身或鞠躬來表示。
14.憤怒、急躁
人往往在憤怒的時候會咬牙切齒,瞪大雙眼,有時還會用力地揉抓自己的頭發。當急躁的時候會拍大腿、拍桌子或捶頭。當激憤時或要動手時,會捋胳膊挽袖子,女性常會手背叉腰。在英美等國,人憤怒急躁到難以忍耐的程度時,常以兩臂在身體兩側張開,雙手握拳,怒目而視。
15.告饒
也可理解為求饒,一般雙手合掌在胸前頻頻搖動。因恐懼而求饒,常是抱頭。苦苦哀求時則會蜷地求饒,磕頭求饒。
16.無可奈何
當無可奈何的時候,一般會輕輕地搖頭歎息。也會手臂不動兩手攤開。歐美人表示無可奈何時常聳肩,或同時抬起雙手前臂翻開手掌,有時還要搖搖頭。或者攤開雙手後,同時頭向一側偏,眼睛也會隨之一閉。
稱謂的禮儀
稱謂,也叫稱呼,屬於道德範疇。稱謂禮儀是在對親屬、朋友、同誌或其他有關人員稱呼時所使用的一種規範性禮貌語,它能恰當地體現出當事人之間的隸屬關係。我們的祖先使用稱謂十分講究,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場合、不同的情況,在使用稱謂時無不入幽探微,絲毫必辨。今天的現代禮儀,雖不必泥古,但也不可全部推翻重來,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表現出新一代禮貌稱謂的新風貌。
人際交往,禮貌當先;與人交談,稱謂當先。使用稱謂,應當謹慎,稍有差錯,便貽笑與人。恰當地使用稱謂,是社交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禮貌。稱謂要表現尊敬、親切和文雅,使雙方心靈溝通,感情融洽,縮短彼此距離。正確地掌握和運用稱謂,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禮儀因素。
一、姓名稱謂
姓名,即一個人的姓氏和名字。姓名稱謂是使用比較普遍的一種稱呼形式。用法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全姓名稱謂,即直呼其姓和名。如:“李大偉”“劉建華”等。全姓名稱謂有一種莊嚴感、嚴肅感,一般用於學校、部隊或其他等鄭重場合。一般地說,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指名道姓地稱呼對方是不禮貌的,甚至是粗魯的。
名字稱謂,即省去姓氏,隻呼其名字,如“大偉”、“建華”等,這樣稱呼顯得既禮貌又親切,運用場合比較廣泛。
姓氏加修飾稱謂,即在姓之前加一修飾字。如“老李”“小劉”“大陳”等,這種稱呼親切、真摯。一般用於在一起工作、勞動和生活中相互比較熟悉的同誌之間。
過去的人除了姓名之外還有字和號,這種情況直到解放前還很普遍。這是相沿已久的一種古風。古時男子20歲取字,女子15歲取字,表示已經成人。平輩之間用字稱呼既尊重又文雅,為了尊敬不甚相熟的對方,一般宜以號相稱。
二、親屬稱謂
親屬稱謂是對有親緣關係的人的稱呼,我國古人在親屬稱謂上尤為講究,主要有:
對親屬的長輩、平輩決不稱呼姓名、字號,而按與自己的關係稱呼。如祖父、父親、母親、胞兄、胞妹等。
有姻緣關係的,前麵加“姻”字,如姻伯、姻兄、姻妹等。
稱別人的親屬時,加“令”或“尊”。如尊翁、令堂、令郎、令愛、令侄等。
對別人稱自己的親屬時,前麵加“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家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