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橫豎既無行,又無列。這種格式,就是不論是橫還是豎都不成行成列,上下左右打成一片,錯錯落落,渾然天成,其特點是自然有神,多有妙趣。
④橫有行,縱無列。這就是現在多見的橫寫法。其特點是可變性大,如改變它的左右兩邊(而不是天地),就會出現不同的風格。
(2)布局要求
①整篇布局要心中有數
俗話說:“意在筆先,字居筆後。”先考慮好字形的大小、偃仰、向背、布置、呼應等要求,對整幅字的位置作出大致的估計和安排,注意天頭(作品上端留出的空白)要留得稍大於地腳(作品的下端留出的空白),左右兩邊的空白大小要相等,同時要小於或等於地腳。上下左右的空白均要大於行距,字距則要小於行距。
②字與字要有行氣
所謂行氣,就是指字的點畫結構和布置、字與字之間的密切聯係。要做到這一點,一是上一字的末筆與下一字的起筆要氣血相通;二是筆畫多的字要寫得緊湊些,筆畫少的字可以寫得稍小一些,點畫之間要有呼應;三是長形字要寫得稍短一些,過寬的字要寫得稍窄些。這樣字的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大小適宜,緊湊充實,自然就會形成一種參差起伏、跌宕流動的行氣美。
③行與行之間要承先啟後
首先,前一行的末筆與後一行的起筆要形成有機聯係。其次,行與行中問的字,要從美學角度作總體的藝術安排,使之渾然一體,形成統一的氣韻和格調,以達到整幅作品相互呼應的效果。
④整篇字要清晰、整潔
一幅成功的作品,必須通篇字形清晰,卷麵幹淨整潔,為此,主要應把握以下幾點:一是用墨濃淡相宜;二是字距、行距清朗;三是天頭、地腳要平整;四是通篇疏密安排要妥當;五是字的大小不宜過於懸殊。
楷書
楷書的“楷”字,就是楷模、有法度的意思,古人又稱之為“真書”或“正書”,它是在隸書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變化而來的。與“草化”相反,從篆到隸、到楷,是漢字字體發展的另一種趨勢,都是由開始的不夠規範而逐漸趨於規範,甚至都曾經過書家有意地加工。楷書萌發於漢魏,發展於晉代南北朝,成熟並盛行於隋唐。南北朝時的楷書以魏碑為代表,諸如洛陽龍門造像題記、山東平度、掖縣之雲峰山、天柱山石刻以及四川(岡山、興山、鐵山、葛山)摩崖石刻(摩崖石刻以北齊為好)。河南等地之魏墓誌,還包括少數南朝碑刻(如《晉爨寶子碑》、宋《爨龍顏碑》等)風格多樣,方圓不一,在不同程度上有隸書的遺意。唐代楷書則融合了南北之長,法度更趨於嚴謹,名家輩出,璨然成觀,是楷書更學習魏碑多選《龍門二十品》、《張猛龍碑》、《鄭文公碑》、《石門銘》、《經石峪》二爨及《張玄墓誌》、《崔敬邕墓誌》等。其中墓誌,字形雖然較小,寫刻多精良者,點劃少雕漸之跡,初學魏碑可從此類人手。
唐楷中對後世影響最大,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為歐、虞、褚、李、顏、柳六家。
歐陽詢的代表作品為《九成宮醴泉銘》、《虞恭公》、《皇甫誕》、《化度寺》等碑。
虞世南的代表作品為《孔子廟堂碑》。
褚遂良的代表作有《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房玄齡》等碑。
李邕的代表作品有《麓山寺》、《李思訓》等碑。
顏真卿的代表作品有《多寶塔》、《東方畫讚》、《顏勤禮》、《顏家廟》;大字《麻姑仙壇記》、《中興頌》等碑。
柳公權的代表作品有《玄秘塔》、《神策軍》、《金剛經》等碑。
此外,元代趙孟頫的楷書對後世也有很大影響。為我國四大家(顏、柳、歐、趙)之一。其傳世的作品有《妙嚴寺碑》、《膽巴碑》、《三門記》等,與李北海的傳世碑刻同屬行楷。
楷書屬於靜的字體,由點、橫、豎、撇、捺、提、鉤、折等基本筆畫及其在組合形態變化中的複合筆劃(如橫折豎鉤、豎彎鉤、橫折撇……)組成獨體字,或與偏旁部首結合而成合體字結構,更重視平衡、對稱、諧調、統一等形式審美因素。但又要求靜中有動、整齊中見參差,端穩中見筆勢、字勢的斜正、俯仰、顧盼、呼應。忌點畫中無筋骨及僵板、刻削。多數人主張初學書法者應從楷書入手,有利於實用及基本功的練習,也便於以後從書法藝術的角度進一步提高,可以上追篆隸,下探行草。
楷書的格式布局
(1)講法格式
楷書的行列格式及行距、字距的特點總體上比較規矩,縱有行、橫有列,字與宇、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幾乎處處相等。主要有以下三種格式:
①字距與行距均等。這種講法多見於碑銘、題記、經帖中,其特點是方正穩重,端莊平整。
②行距寬於字距。在小楷作品中幾乎都采用這一講法,字距與行距疏密有致,清秀俊雅。
③行距窄於字距。這種格式多為字趨扁勢風格的作者的喜歡。用這種講法書寫的作品雖是豎寫,但看上去卻像橫寫似的。
(2)布局要求
①量紙定字
楷書作品的書寫,一般應先按紙幅的尺寸大小、開式、形狀,寫多少字,行距和字距的要求以及怎樣題款,怎樣鈐印等都要作總體設計,然後將紙幅按比例要求折成相應的小方格,或用鉛筆輕輕地打上方格。
②黑白相間
黑白相間,是指一幅作品中不可滿紙被墨跡占滿。墨跡占滿,會給人密不透風的沉悶感,而必須注意字與字、行與行之間要留有空白,上下兩邊也要留出適當的空白,如此才能使整幅作品氣息相通,給人以透氣、明快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