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的時候,我們又回到了這裏。這次還帶了一把鋤頭和一把鐵鍁。早一點去是一種明智的做法,因為可能有一些黃蜂晚上夜遊,白天才回到巢中。如果被它們碰上你在挖它們的巢穴,你就完蛋了,它們會毫不客氣地攻擊你。另外,清晨氣溫低,可以澆滅一點兒它們心頭的怒火。

我們看到昨晚的蘆管還插在蜂巢的隧道中。我和小保羅在蜂巢上麵挖了一條壕溝,並分別向壕溝的兩邊挖。我們挖得很小心、很仔細,將土一點點地鏟去。在挖了大約有二十寸深的時候,蜂巢露了出來。看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報,我們非常高興。

這個蜂巢有大南瓜那麼大,看上去非常壯觀,非常美麗。除了頂端與土穴連接以外,其餘部分都是懸空的。蜂巢頂部有許多類似根的東西,它們能進入牆壁內,將蜂巢同牆壁緊緊地連在一起,非常結實。如果根植入的那個地方是一塊軟土,蜂巢就會是圓形的形狀,各部分也非常結實、勻稱;如果是比較硬的沙礫,根在植入的時候會遇到許多阻礙,比較困難。此時的蜂巢,就不那麼勻稱了,什麼形狀都會出現。

普通胡蜂巢在巢中的地下室旁邊,往往會有一塊空隙。這塊巴掌大的空隙其實是一條街道,與通向外麵的那條通道連著。辛勤的勞動者整天從這條街道上進出,它們不停地勞動,用自己的雙手把家園建設得更美好,把巢穴建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堅固。在蜂巢的底下,還有一個更大的空隙。這個空隙的形狀圓圓的,就像是一個盆。在蜂巢擴大的同時,這裏也會跟著一起擴大。這個空隙的其中一個作用是盛放垃圾,是蜂巢中的垃圾回收站。沒想到,蜂巢中的各項設施竟然如此齊全。

這個地穴是黃蜂的勞動成果,這是沒有爭議的。因為自然界的洞穴不可能這麼大,同時又這麼整齊。起初,這裏可能是鼴鼠的洞穴,後來被黃蜂利用,數以萬計的黃蜂把這裏擴建、裝飾成了一座美麗、壯觀的建築物。然而,你在蜂巢外不會發現有泥土堆積。那麼,這些被黃蜂挖出的泥土去哪了呢?答案是這些泥土被黃蜂們扔棄到了野外。在修建這個洞穴的過程中,黃蜂用身體往外附帶土屑,並拋撒到離巢很遠的地方。於是,蜂巢看上去很幹淨,看不出一絲挖掘的痕跡。

黃蜂用來做巢的材料是木頭的碎粒。外表上看像一張紙,薄而柔韌。這些紙有時候是棕色的,有時候是其他顏色,這個因所用木料不同而不同。如何讓蜂巢起到保暖作用呢?黃蜂們很聰明,它們沒有用整張“紙”去做巢,盡管那樣也會起到禦寒的作用。它們是把巢做成寬寬的鱗片狀,這些鱗片一片片立起來,使得整個巢像地毯一樣厚厚的,很有層次感。巢的表麵有許多小孔,這些孔內都是空氣,黃蜂就是用各層外殼中含有的空氣來保持溫度的。當天氣很熱的時候,蜂巢外殼的溫度也一定會很高。

黃蜂建巢的過程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在楊柳的樹孔中,還是在空的殼層裏。它們首先用木頭的碎片做成紙板,然後把這種紙板一層層地包裹到自己的窠上麵。因為包裹的方式是一層層的相互重疊,所以產生了許多空隙。這些空隙中有一些不流動的空氣,形成保暖層。黃蜂的建巢行動有一個統一的指揮,那就是它們的首領大黃蜂。

黃蜂們的一些動作非常符合物理學和幾何學的定律,比如,空氣本身是不良導體,但是卻被黃蜂利用來保持溫度;它們早在人類之前就開始做毛毯,並且技藝高超;它們在巢內築造的房間無論是材料還是占的麵積都很經濟。隻需要小小的一塊麵積,就能建造出很多房間。

這些建築家是如此的聰明,但是有一點兒令人們感到奇怪。那就是在遇到一些小困難的時候,它們往往束手無策,顯得很笨拙。一方麵,它們身上有大自然賜予的本能,這些本能讓它們像科學家一樣工作;另一方麵,它們除了本能之外智力相當低下,不懂得思考和反省。關於這一點,我做了大量實驗來證明。

我家花園的路旁邊正好有一個黃蜂的蜂巢。於是,我使用一個玻璃罩做了個實驗。這種實驗我不可能在荒野裏做,因為那些孩子實在是太頑皮,很快就會把你的玻璃罩打碎,這個實驗也就無法繼續進行下去了。有一天晚上,看到黃蜂們都回家了,我便把玻璃罩罩在了黃蜂巢穴的入口處。我在猜想,當第二天黃蜂發現出不去了怎麼辦呢?它們會不會另掘一條出路呢?它們是掘土的高手,並且從裏麵出來隻需要在玻璃罩邊上掘很短的一條路。那麼結果怎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