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在童年期必須依賴母獸或其他成年獸的悉心照料才能存活,所以這期間幼獸對母獸或成年獸非常依戀,依偎在母獸懷裏,影子似的跟隨在成年獸身後,百依百順,須臾不敢離開。隨著年歲增長,隨著一天天長大,幼獸對母獸和其他成年獸的依戀漸漸淡化,但表現得尚不明顯,還處於量的積累階段。到了青春發育期,隨著個頭躥高,四肢變得強壯,獨立意識突然間覺醒了,產生質的飛躍,開始萌生出想要擺脫母獸或其他成年獸束縛的念頭,表現為不願再順從聽話地待在母獸或成年獸身邊,頻繁地離群出走,討厭再讓母獸或其他成年獸親昵舔吻,更有甚者,產生莫名其妙的逆反心理,母獸或其他成年獸無論做什麼都不滿意,你苦口婆心勸它要這樣,它擰著脖子偏偏要那樣,就像正負電極,強烈排斥,一碰到就要冒火花。
這種青春期反叛行為,聽起來好像挺殘酷挺不近人情的,有違倫理道德,其實不然,從動物心理學的角度講,有利於身心發育,是生命曆程中不可缺少的樞紐。
假如一個生命從小到大都生活在甜膩膩的親情中,都受到疼愛和關懷,自始至終都對母獸或其他成年獸充滿依戀之情,就好比捆綁著精神繩索,雖然身體發育長大,精神卻仍然鎖定在幼年時期,不會跟著身體同步成長,即使到了壯年,精神世界仍依附在母獸或其他成年獸身上,不會有獨立的品格和鮮明的個性。對雄性動物來說,尤其如此,隻有經過青春期叛逆這個階段,生命才會成熟,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國外動物行為學家野外觀察統計數據表明,越早進行第二次斷乳的雄性動物,成年後抵禦疾病和適應環境的能力越強,在群體中的地位也越高,較容易得到配偶,其後代也較易存活。可以這麼講,青春期叛逆是生命由幼稚走向成熟必修的課程。
不僅僅哺乳動物有這樣的現象,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也存在類似的情景。那些邁進青春門檻的少年,總顯得與父母格格不入,常與父母頂撞,不再願意跟隨父母上街,動輒離家出走,惹父母心煩,惹別人生厭,在某些城裏被稱為半截頭小子,在某些鄉村被稱為男人老狗。人是有理性的動物,針對青少年這一心理特征,采取相應對策,或因勢利導,或循循善誘,讓男孩平安健康地度過這個年齡階段。動物沒有多少理智,母獸或其他成年獸一般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青春期的幼獸想離群出走,就讓它離群出走,回來歡迎,要走不留,也不再去摩挲舔吻這些快長大的幼獸,它身上愛髒不髒,邋裏邋遢得像叫花子也悉聽尊便。親情漸漸淡化,愛意漸漸稀釋,營造出一種漠不關心的氛圍,讓這些半大不小處在青春期的幼獸踏著生命固有的節拍和旋律成長。許多動物憑著一種本能知道,老是粘在母獸或其他成年獸身邊,掙不脫情感的鎖鏈,這樣的幼獸,長大後是不會有出息的,被嚴酷的叢林法則淘汰的幾率極高。自然界更有一些高智商的動物,如狐狸、金貓、獅子等,在自己的幼崽尚處於童年期時,百般嗬護疼愛,一旦幼獸跨進青春期,會毫不留情地將它們逐出家門,從自己身邊趕走,成全它們的反叛精神與獨立意識,讓它們在生命最可塑的年齡段,獨自麵對紛紛攘攘的叢林世界,不失時機地鑄造健全的品格。
我想,這群野駱駝中的成年駱駝,尤其是秋草母和杏眼雌這兩匹母駱駝,應該明白這個道理,麵對駱駝王子在青春發育期所表現出來的反叛情緒,克製那份傷感,隱忍那份失落,像其他種類動物所表現的那樣,聽之任之,放飛一個自由的生命。
可我壓根兒就想錯了。駱駝王子青春期的叛逆性格初露端倪後,光脖子首領和另三匹成年駱駝並沒有采取聽之任之順其自然的態度,恰恰相反,一連許多日子,它們都顯得憂心忡忡。兩匹雄駱駝長籲短歎,坐臥不安,好像大難臨頭了一般;兩匹母駱駝食量銳減,滿臉憔悴,用句不恰當的比喻,如喪考妣。它們采取的態度,很像是思想工作者在挽救失足青年,耐心細致地、百折不撓地、全力以赴地對駱駝王子進行愛的感化,試圖將駱駝王子的離心力瓦解掉。
清晨,野駱駝群到河邊的草灘上進早餐,走到一半,駱駝王子拐了個彎,朝相反方向的一塊草坡跑去。四匹成年駱駝馬上停了下來,朝駱駝王子的背影嘔嘔呼叫,聲音柔柔,調子綿綿,那意思很清楚:孩子啊,你不跟我們走在一起,我們好傷心喲。沒有你,這個家哪裏還像個家呀?回來吧,全家團團圓圓吃早餐多好!這既是勸告,又是央求。好比甩出了一根在愛汁裏浸泡過的軟繩,駱駝王子忍不住放慢了腳步,遲遲疑疑起來。這時,四匹成年駱駝叫得愈加懇切,簡直就像在集體請願似的。有時候駱駝王子心一軟,掉頭跑回群體中來。有時候駱駝王子沒理這個茬,硬起心腸繼續我行我素;每每這個時候,四匹成年駱駝便佇立在原地,不去河邊飲水,也不去草灘吃草,暴曬在太陽底下,用自虐的方式來排遣心中的鬱悶和痛苦;駱駝王子跑出老遠了,回頭看看,它們還在眼巴巴望著它,還在翹首以待等它回去,便不好意思再任性胡鬧下去,隻好打道回府——回成年駱駝的身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