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永遠長不大的孩子(2)(1 / 2)

我倒寧願相信日本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古生物學家所做的解釋:劍齒虎的滅絕與其繁殖方式有密切關係。虎作為大型貓科動物,脾氣怪戾,性格孤僻,單身獨居,雌雄僅在發情期短暫相聚,觀察現代老虎生活習性可以發現,交配時,雄虎動作粗暴,常表現出雄性的征服欲來,雌虎則亮出爪牙掙紮反抗,雖然這時候的扭打不會像對付獵物那般出手狠毒一招一式都要置對方於死地,半真半假,真真假假,但猛獸的粗狂往往使老虎不曉得輕重,交配結束,雌虎身上總會留下傷痕。現代老虎尚且如此,體形更大脾氣更暴躁的劍齒虎可想而知了,交配時,雄虎那兩支伸出嘴腔鋒利如劍的長牙有意無意會刺痛或劃傷雌虎,雌虎掙動時,如劍的長牙也常不小心碰傷雄虎,雄虎暴跳如雷,以牙還牙,更霸道更殘酷地傷害雌虎。那個時候的劍齒虎,為了更高效地獵捕大型食草獸,在種內競爭的壓力下,那對可怕的門齒進化得越來越長磨礪得越來越尖利。發展到後來,雌雄虎一旦交配,力氣相對較弱的雌虎輕則遍體鱗傷,重則傷殘致死,絕無幸免。為了繁衍後代,要冒生命的危險,當然是很不劃算的事情。再說,雌虎一旦身亡,後代也化為泡影。久而久之,許多雌虎拒絕交配,拒絕生養後代。即便有雌虎受本能驅使,勉強與雄虎交配,又僥幸保全了性命,但因受了傷,影響了捕食,產下虎崽後,弄不到足夠的食物,虎崽的夭折率也極高。老天爺破壞了劍齒虎的繁殖機製,粗暴的具有很大傷害性的交配行為抑製了雌虎的生育本能,這一中古時期在地球上橫行一時讓其他獸類聞風喪膽的物種終於慢慢消失了。

關於國寶大熊貓的衰亡,較普遍的解釋是,三百萬年前地球氣候溫暖,遍地都是茂盛的箭竹林,大熊貓以箭竹葉、箭竹莖和箭竹筍為食,箭竹成了大熊貓的傳統食物。發展到後來,變成特化動物,食譜單一,非箭竹不食。冰河期來臨,地球氣溫驟降,箭竹大批死亡,殃及大熊貓,分布範圍也迅速縮小;到了現代,人口幾何級數膨脹,人類與野生動物爭奪生存空間,致使全世界大熊貓僅剩一千餘隻,局限在四川、陝西、甘肅少數地區。

而我在花了大半年時間深入川西跟蹤觀察大熊貓生態習性後,對學術界上述解釋持懷疑態度,得出一個雖不是很成熟卻是全新的結論,我認為大熊貓衰亡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其養育後代的行為太怪異太冷僻,阻礙了種群的發展。我這樣說是有根據的。不曉得是什麼原因,大熊貓的幼崽生出來時非常小,僅一百克左右,像隻粉紅色的疏毛大老鼠,與成年獸體重的比例超過1:1000,這在所有獸類中極其罕見。過於弱小的幼崽,毫無疑問撫養起來難度極高,就像超薄型玻璃器皿,稍有不慎就會破碎。雖然大熊貓十分疼愛自己的孩子,舔幹淨後焐在懷裏舍不得放下,走動時就夾在頦下,隻露出幼崽擺動的小尾巴,保護措施很嚴密,但大熊貓肢短體胖,素食主義者,性格溫順,行動遲緩,易受猛獸襲擊;還有各種寄生蟲和傳染病的侵害,幼崽在頭半年裏夭折率超過50%。雌大熊貓在漫長的哺乳和育幼期間不會發情,要等幼崽滿三周歲能獨立生活後才會考慮生育第二茬幼崽,而且還不是馬上就找異性伴侶,一般有半年以上的單身期,生育周期拉得很長,這在動物界也是絕無僅有的。最糟糕的是,雖有三成左右的雌大熊貓一胎產一崽,七成左右的雌大熊貓一胎產二崽,但凡產下雙胞胎的大熊貓,媽媽隻會抱走一個,另一個毫無例外地遺棄在荒野任其死掉。熊貓媽媽一隻手臂要支地走路,隻能用另一隻抱孩子,所以無法同時撫養兩隻幼崽,隻能采取棄一保一的育幼策略。也就是說,雌大熊貓每生育一茬最多隻能存活一隻幼崽,再扣除天災人禍等因素,實際能活下來的不足30%,繁殖率低得接近零,有的甚至是負數。因而這個物種必然走向衰亡。

遠古恐龍、中古劍齒虎和現代大熊貓,雖然滅絕和衰亡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養育後代這個生命最重要的環節出了問題。對一個物種來說,饑餓、幹渴、天敵、地震、荒火、疾病、寄生蟲等會剝奪某些個體的生命,災害嚴重時,甚至會使整個物種數量減少,可一旦籠罩在它們頭上的災難雲消霧散,種群很快就能重獲生機,迅速繁衍壯大,唯有當繁殖和育幼機製出了毛病,那才真正無藥可救,必然沒落而衰亡,衰亡而滅絕。

順著這條思路,我認真思考日曲卡雪山一帶野駱駝在數十年間由繁榮昌盛而走向沒落衰亡的內在原因。很可能也是繁殖和育幼機製出了毛病。我覺得駱駝王子是開啟秘密的一把鑰匙,使我隱約瞧見了問題的症結。我再次升騰起想象的雙翼,在腦子裏模擬三百多年前尕瑪爾草原上所發生的有關野駱駝的故事。

大皇冠率領野駱駝群從青海巴顏喀拉山脈出發,曆經千辛萬苦,來到滇西北日曲卡雪山。種群內的中老年駱駝大半都倒在漫漫征途上了,留下的多為青少年駱駝,雖然消瘦憔悴,但健旺的血脈成長期的生命,恰如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充滿活力。遼闊肥沃的尕瑪爾草原,浩瀚的戈壁沙洲,永不幹涸的古戛納河,為這些劫後餘生的野駱駝提供了絕佳的生存環境。沒過多長時間,這些野駱駝養得膘肥體壯,毛光水滑。整個種群生機勃勃,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