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擷英

北魏的崛起

鮮卑族拓跋部原來居住在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一帶,過著遊牧的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便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到原來的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了酋長拓跋力微執政時期,拓跋部又南下遊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後來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相互往來。然而在這時,拓跋部仍然處於氏族部落聯盟階段。338年,首領什翼犍建立了代政權,建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此後才逐漸強大起來。

◎文苑拾萃

《齊民要術》的曆史地位

《齊民要術》是一部具有極高科學價值的“農業百科全書”,內容十分豐富,反映了當時我國北方農業生產技術的水平。其中,有許多技術直到現在還在使用。

該書比較係統地總結了黃河中、下遊地區北魏和北魏以前農業生產技術,初步建立了農業科學體係,是我國乃至世界上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部農業科學著作。

杜佑撰《通典》以“施有政”

◎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周易·大畜》

杜佑(735—812年),唐朝中葉政治家、史學家,出身世宦家族,而能體恤民間疾苦,在地方及中央任上均有出色政績,並完成了曆史著作——《通典》,其孫之一為晚唐著名詩人杜牧。

杜佑是中國史學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所修撰的《通典》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典章製度的通史,確立了我國史籍中與紀傳體、編年體並列的政書體,開辟了史學著述的新途徑。

自從《通典》成書以來,我國曆史上陸續出現了《通誌》、《文獻通考》、《續通典》、《續通誌》、《續文獻通考》、《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誌》、《皇朝(清)文獻通考》、《清朝續文獻通考》,這幾部著作與《通典》合稱為“十通”。

此外,《通典》對《唐會要》、《五代會要》、《明會典》等書的修撰也產生了重要影響。顯而易見,《通典》具有極其重要的曆史地位。

杜佑32歲時開始撰寫《通典》,費時達36年才完成。他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氣力修撰這部著作呢?

在《進通典表》裏,杜佑是這樣說的:“臣聞太上立德,不可庶幾;其次立功,遂行當代;其次立言,見誌後學。由是往哲遞相祖述,將施有政,用義邦家。臣本以門資,幼登官序,仕非遊藝,才不逮人,德懷自強,頗玩墳籍。雖履曆叨幸,或職劇務殷,竊惜光陰,未嚐輕廢……”

這說明杜佑的寫作目的在於“將施有政,用義邦家”。又因為是空前的開創性工作,所以自頃纘修,年逾三紀,其中甘苦,不難想見。

其實,在杜佑之前,“劉秩摭百家,侔周六官法,為《政典》三十五篇”,很受人們的讚賞,而“佑得其書,尋味厥者,以為條目未盡,困而廣之,加以《開元禮》、《樂》,書成二百卷,號曰《通典》”。史評《通典》說:“其書大傳於時,禮樂刑政之源,千載如指諸掌,大為士君子所稱。”

可見,杜佑修撰《通典》的原因是受了劉秩的啟發,但《通典》內容豐富,體例也多有創新,並不是一部簡單的材料彙集,已遠非《政典》所能比擬的了。

為了“將施有政,用義邦家”,杜佑以“經濟邦世,富國安民”為原則,杜佑將《通典》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每門又分為若幹個子目。

以前,史誌也多有食貨的誌,但與其他典製相比,這部分內容總是處於次要的地位。而杜佑衝破傳統思想的樊籬,第一次將食貨推居到諸典之冠。他說:“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故置食貨於首位。

以下各典的順序依據是:“行教化在乎設職官,設職官在乎審官才,審官才在乎精選舉”,“製禮以端其俗,立樂以和其心”,“教化隳,然後用刑罰焉,列州郡俾分領焉,置邊防遇戎狄焉”,這些內容都是治國安邦的重要方麵,而後列天文、釋老、律曆、五行等誌。

杜佑還進一步據此原則對《通典》的條目和內容作了精心的安排,如他根據唐朝的具體情況,將史書中的地理誌內容改編為州郡、邊防兩典,把原屬地理誌的人口收在食貨典,並單開“曆代盛衰戶口”子目,在食貨典中增加了“輕重”的子目,等等,這些都反映出杜佑直接為現實政治服務的目的。

◎故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