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廣泛地總結了我國古代主要是明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的技術成就,內容充實、文字簡潔、插圖生動、別有風格,不愧為我國古代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傑出的農藝學和工藝學的文獻。全書共分上中下三部,再依不同生產部門編列18卷,各卷標題多引用古書中詞句,大概是表明該項生產古已有之。

《天工開物》的初刻本還附有121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圖中出現了270多名勞動人民的形象:有耕耘田地的農民,有織製彩錦的工匠,有航行江海的船夫,有許多年老工人,也有牧童少年,還有從事紡織的婦女,以及入河采玉的少數民族,此外還有在演習和作戰中的士兵。

《天工開物》中記載了我國古代在當時世界上處於先進水平的生產技術,談到了品種和浸種、育秧、分栽等技術,談到早稻、晚稻和間作的雙季稻的栽培方法,記錄了某些水稻品種的變異現象。

關於施肥,書中除了舉出人畜糞便、榨油枯餅、草皮、木葉等以外,還提到南方用磨綠豆粉的水漿灌田,黃豆價賤時以豆作肥料,這是以前的農書中所沒有談到的。

關於改良土壤,書中講到對土性帶冷漿者施用骨灰和少量石灰,對土質堅硬者要用燒土法,這是我國關於合理使用磷肥的最早記錄。並於耕作和田間管理,記載了耕、耙、耘、耔(培土)的工具和技術。

在灌溉方法方麵,書中記述了筒車、牛車、踏車、拔車等各種水車和井上汲水工具桔槔等灌溉工具的使用效率。

此外,《天工開物》中還總結了水稻因遇水、旱、風、蟲、雀鳥啄食等而出現的八種災害及其防治方法,這在古農書中也是罕見的。

◎故事感悟

《天工開物》這樣的巨著,若沒有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沒有執著的追求和探索,是很難完成的。不僅如此,沒有戰勝世俗偏見的勇氣和信心,沒有對社會較為深切的洞察,而寫出這種獨樹一幟的巨著也是不可能的。因為自古以來,中國社會的上層一向視生產勞動為賤民所為,視生產科技為奇技淫巧,而且一向輕視工商。宋應星身為朝廷官員,專心於此,無疑是輕蔑聖賢、壞亂經言。但宋應星認為這是實學,於國於民,頗有裨益,就毅然為之而奮鬥。他這種務實求本、勇於攻堅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史海擷英

天工開物傳入日本

17世紀末,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傳入日本。

1694年,日本著名本草學家見原益軒(1630—1714年)在《花譜》和1704年成書的《菜譜》兩書的參考書目中,列舉了《天工開物》。這也是日本提到《天工開物》的最早文字記載。

1771年,日本書商柏原屋佐兵衛(即菅王堂主人)發行了刻本《天工開物》,這也成為《天工開物》在日本的第一個翻刻本,同時也是第一個外國刻本。從此,《天工開物》成為日本江戶時代(1608—1868年)各界廣為流傳的讀物,刺激了18世紀日本哲學界和經濟界,使日本興起了“開物之學”。

1952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中國科技史研究班的學者們又將《天工開物》的全文譯成現代日本語,並加譯注、校注及標點,至今仍在暢銷。

◎文苑拾萃

宋應星公園

宋應星公園位於江西省奉新縣鳳凰山和烏龜山處,坐落在明末著名科學家宋應星的故裏宋埠鎮馮田經濟開發區內。

整個公園占地麵積1000餘畝,園內自然條件優越,環境優美。主要規劃景區包括中心廣場區、宋應星紀念館、農業示範區、苗圃農家樂區、古代民俗實物展示及娛樂區、別墅垂釣休閑度假區等景區。

其中,中心廣場區的主要景點有寬大別致的主大門、中國農耕文化始祖“後稷”主題雕塑、十二生肖瓜果蔬菜柱、江南最長的弧形長廊、神田、八角亭、飛虹橋、水榭平台、天工湖等。園中青山綠水,碧波蕩漾,百花爭豔,人在畫中行,魚在湖中遊的美麗畫景讓人陶醉,流連忘返。

乞兒汪中發憤攻讀成通儒

◎土不厭學,故能成其聖。——《管子·形勢解》

汪中(1745—1794年),清代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阮元、焦循同為“揚州學派”的傑出代表。字容甫,江都(今屬江蘇揚州)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為拔貢,後絕意仕進。遍讀經史百家之書,卓然成家。能詩,工駢文,所作《哀鹽船文》,為杭世駿所歎賞,因此文名大顯。精於史學,曾博考先秦圖書,研究古代學製興廢。著有《述學》、《廣陵通典》、《容甫遺詩》等。

汪中是清中葉的著名學者。汪中的父親汪一元精通天文、數學、樂律,卻懷才不遇,一生窮困潦倒,在汪中7歲那年便貧病交迫而死,身後未留下“寸田尺宅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