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是,一直生活舒適安逸的王維,晚年後卻被卷入意外的政治波瀾當中。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在戰亂中,王維被賊軍捕獲,被迫當了偽官。而這點在戰亂平息後卻成了嚴重問題,王維也因此被交付有司審訊。按照規定,王維投效叛軍當斬,幸好他在戰亂中曾寫過思慕天子的詩,加上當時正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隨皇帝出逃)的求情,懇請將其官職等換其兄性命,王維才得免於難,僅受到貶官的處分。
其後,王維又升至尚書右丞之職。
◎文苑拾萃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唐)王維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餘落日,墟裏上孤煙。
複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中國文學史上的全才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堅忍不拔之誌。——蘇軾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詞開豪放一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宋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曾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等職。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貶官放逐。宋神宗時曾受重用,然因新舊黨爭,屢遭貶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詩“訕謗朝政”,被人構陷入獄。出獄後貶黃州。此後幾經起落,再貶惠州、瓊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從此隨緣自適,過著讀書作畫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死於常州。
蘇軾是我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詩、詞、賦、散文等,均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蘇軾的文學觀點與歐陽修是一脈相承的,但他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蘇軾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的藝術境界。
蘇軾的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他的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為“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也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他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遊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等人,都曾得到過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這四個人也因此被稱為“蘇門四學士”。
蘇軾的詩現存約有4000首,其詩詞內容廣闊、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的《原詩》中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中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麵,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麵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而且,他的詞也開豪放一派,對後代產生了較大影響。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蘇軾的詞現存共有340多首,衝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
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著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了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表現題材,豐富了詞的內涵和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蘇軾的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中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還擅長書法,其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的書法,並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之傳而自成一家、自創新意。蘇軾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
晚年時期,蘇軾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更顯得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子由、兄子侄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等均向他學習;其後曆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遊、吳寬以及清代的張之洞等人,也都積極地學習蘇軾的書法,可見其書法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穀集》裏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