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地空導彈核心發射裝置(4)(1 / 2)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展,未來地空導彈將呈現出更大變化。導彈的速度、機動性、製導精度和目標識別能力將進一步提高。為了提高導彈的速度,將采用高性能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並通過改進彈上設備和戰鬥部,大幅度降低導彈有效載荷,使導彈整體最大速度由目前的2000米/秒左右提高至2500米/秒~3000米/秒,以對付彈道式目標和目前正在研製的高超聲速飛機。為了提高導彈的機動性,目前已很少采用的末級分離技術將被重新使用,最終用於打擊目標的彈頭末級重量將由目前的幾百千克至1000多千克減少至幾十克至幾千克,控製方式也將由以空氣動力為主轉變為以推力矢量為主,可精確控製的微型推力矢量發動機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技術。由於彈頭質量小、結構緊湊、控製簡便,可在瞬間獲得很大的橫向加速度,因此末端導彈有很強的機動能力,一般可達到40克~50克甚至更高的極限過載,並且不受飛行高度的限製,這對於對付高機動飛機目標和空間目標十分有利。為了提高導彈製導精度,尤其是在惡劣電子環境和射擊遠距離目標時的射擊精度,導彈將更多地采用複合製導,較合理的方式是程序+無線電指令+主動尋的,其中主動尋的是一項關鍵技術,目前正在深入研究的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很可能成為主動導引頭的主流。主動尋的的主要特點是精度高、抗幹擾能力強,其製導精度一般可以達到直接命中目標的程度,這就使傳統的導彈戰鬥部發生了變化。動能碰撞殺傷是目前被廣泛認可的一種殺傷方式,但聚能激光和定向爆破流也可能成為更有效的殺傷方式。未來導彈的另外一個重要發展體現在目標識別能力上,目前的地空導彈一般不具備有效識別幹擾或從假目標背景中識別被射擊目標的能力,而在未來戰場上,真假目標同時出現的現象經常存在,如彈道導彈末段多彈頭分離時,彈頭和分離後的碎片會形成幾十個甚至上百個真假目標,如何識別出其中的真目標極為關鍵。目標識別主要以導彈的精確跟蹤能力為前提,結合采用各種智能目標處理技術,其中人工智能是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方向,具有超級處理能力的超微計算機是保證實現這一能力的關鍵技術。

導彈技術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是輕小型化導彈技術。采用新材料和異型設計,采用直接碰撞殺傷方式從而取消戰鬥部都是實現導彈小型化的關鍵技術。如俄羅斯C-300-2使用的9M96E2中程地空導彈,射程120千米,發射質量僅為420千克;相比之下C-300-1使用的48H6E導彈,射程150千米,發射質量為1799千克。而9M100近程地空導彈,射程30千米,發射質量僅80千克。

為了增加機動能力,中低空的導彈發射裝置一般都采用自行式載車及傾斜隨動跟蹤瞄準發射裝置。

一、“愛國者”地空導彈發射裝置

“愛國者”導彈是美國第三代全天候、全空域地空導彈係統,能同時對付多目標,作為區域防空用來對付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出現的空中威脅。該導彈的全部設備都安裝在輪式載車上,具有較好的機動能力,也能用大型運輸機和直升機空運。

“愛國者”導彈采用的是四聯裝箱式傾斜發射方式。發射裝置由柴油發動機、發射架電子裝置、發射架和發射筒組成。安裝在由M818牽引車牽引的XM860型拖車上。發射架可裝載4枚箱式待發導彈,發射架的方位可轉180°(±90°),作戰時可上仰38°。發射架電子裝置執行指揮站指令,在導彈發射時確定方位、執行導彈的發射順序,以及通過無線電通信向指揮控製車報告導彈和發射架準備狀態,由射擊指控台遙控發射。由此看出,“愛國者”導彈發射車(代號為XM-901)是一種完全獨立的遙控設備(自備電源)。而XM860型拖車進入陣地後,發射前要將四個千斤頂放下與地麵接觸(車輪離地)以增加剛性。導彈發射箱為一密封加固的方形鋁箱,內裝隔熱層,兼作運輸和儲存導彈用。它由蒙皮、框架、導軌、支架、導向板、前後端蓋、箱內保溫材料、環境微調裝置、固定導彈的自鎖裝置等組成。箱內下端兩條導軌表麵黏有墨層,用以減小導彈運動時的磨擦。發射時導彈噴焰吹掉發射箱後蓋,直接穿破由玻璃纖維和橡膠製成的前蓋。每個發射箱都單獨用電纜與發射架相連,通過它對導彈進行監視、預熱和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