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文衝鋒槍的槍托也有幾種,都用在MKI型衝鋒槍上。有些是鋼製的框架形結構,有些則是木製實心形。木製槍托也有兩種,一種是完全實心,另一種是有儲存室,可存放一個油壺。
1941年,歐文衝鋒槍被澳大利亞軍隊采用時還不能安裝刺刀,到了1944年,澳大利亞陸軍才決定讓歐文衝鋒槍也能裝上刺刀。事實上早在1942年,歐文衝鋒槍的生產商萊薩特公司就已經研製了配有刺刀座的MKⅡ歐文衝鋒槍,這個刺刀座設計在槍口製退器上,但不能通用當時澳大利亞軍隊所使用的SMLE步槍的刺刀,而這種型號的專用刺刀隻試生產了200把。
六、澳司登MKI/MKII式衝鋒槍(澳大利亞)
澳司登MKI式9毫米衝鋒槍的設計者是設計師尤阿萊·裏德爾。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澳大利亞為了滿足作戰的需要,開始研製衝鋒槍。MKI式9毫米衝鋒槍是在英國司登MKⅡ式和德國MP40式衝鋒槍的基礎上,經過改進研發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又將MKI式衝鋒槍改進升級為MKⅡ式衝鋒槍。這款衝鋒槍可以殺傷200米以內的有生力量。
澳司登MKI式9毫米衝鋒槍融合了英國司登MKⅡ式衝鋒槍和德國MP40式衝鋒槍的許多優點,稍顯不足的是裝彈時有些困難。
該槍采取自由槍機式工作原理,它主要由槍管、槍機、擊發與發射機構、機匣、前後兩個握把、折疊式槍托組成。
澳司登MKI式的槍管、機匣、發射機和快慢機是直接按照英國司登MKⅡ式仿製的;折疊槍托、槍機和疊套式複進簧是按照德國MP40式仿造的;澳大利亞獨自設計的部分僅是增加了前握把和改進了槍托固定卡筍,用此卡筍可以更牢靠地固定槍托。槍托向前折疊後可使托底板套住前握把,但由於槍托過長,容易使射手瞄準疲勞。拉機柄與槍機一體式結構,機匣右側的機柄槽一直延伸到尾部,便於分解槍機。
MKⅡ式是MKI式的改進型,主要是用前後兩部分鋁壓鑄件包裹機匣。前半部用以支撐槍管,並使握把與彈匣構成一體,便於快速生產;後半部為發射機座,後方有空心套管將機匣尾部封閉。其他改進包括:擊針改為固定式;槍托卡筍移到發射機座的正後方;前後握把采用硬質橡膠製成;槍管與機匣的連接由固定螺帽連接改為螺紋旋接;配用了一個扁形刺刀。
MKI式衝鋒槍采用倒“V”形準星和覘孔照門式固定表尺,MKⅡ式帶“L”形翻轉式表尺。固定式表尺上的覘孔照門,射程裝定為91.5米,“L”形表尺射程為91.5米和183米。該槍發射的槍彈為9毫米帕拉貝魯姆手槍彈。
七、M1931索米衝鋒槍(芬蘭)
M1931索米衝鋒槍是由芬蘭M26衝鋒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並用本國名稱命名(“索米”由芬蘭語中“芬蘭”一詞演變而來)。該槍在問世後名氣不大,但在前蘇芬戰爭中以良好的性能名聲大震,並嚴重影響了前蘇軍的裝備建設。
M1931式索米衝鋒槍的變型槍有很多種,除了加裝槍口帽或在彈匣和扳機護圈之間增加小握把的之外,還有一種非常有趣的變型槍,是安裝在“維克斯”坦克上使用的試驗樣槍,意在打擊已接近坦克並進入坦克機槍射擊死角的敵人。這種變型槍將槍托改為把手,槍管套筒尾端也彎成接近直角,這樣的改動當然會導致彎管槍的失敗。然而,製約M1931被普遍使用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其複雜的結構和工藝及苛刻的選材帶來的高昂成本。
M1931索米衝鋒槍曾參加了西班牙內戰,但當時的表現並不是很出色。直到前蘇芬冬季戰爭爆發後,芬蘭衝鋒槍才得到世人的矚目。在戰爭初期,芬蘭軍隊裝備M1931式索米衝鋒槍的比例約為每44名士兵才一支。但配合著芬軍機動靈活的戰術運用,數量有限的M1931索米衝鋒槍在防禦作戰和叢林、山地遊擊戰中,仍然給予前蘇軍沉重的打擊,成了他們“冬季裏的噩夢”。
1957年,芬蘭向英國購買了7.5萬支司登衝鋒槍,用作更換索米衝鋒槍的準備。但由於司登在北極地區水土不服,到70年代,M1931索米衝鋒槍又被拿出來繼續使用,直到1985年才正式下崗。M1931索米衝鋒槍的長壽應歸功於其精確的加工技術和優良的結構設計。長壽的輕武器並不少見,大多是在使用過程中不斷進行改進,才得以保持生機,像M1931索米衝鋒槍這樣沒有經過改進而挺過54年風雨的確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