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醜女

明朝的時候,有一位非常醜的婦人,她生了三回兒子,每回生了三個兒子,三回一共生了九個兒子。她醜到什麼地步呢?兩隻眼睛看不見了,腳也拐了,一隻耳朵也沒有了。但這位醜女很有才華,出口成章。連她的九個兒子個個都聰明過人。她的九個兒子,一起去進京趕考,兄弟九人同榜中了進士。皇帝知道了後,封醜女為三品夫人。九子遵旨返回,向母親報喜。醜女聽後隨口吟道:

“三三見九奇中奇,

九子同榜中進士;

皇恩封敕十母子,

古往今來第一次。”

緊接著,她對兒子們說:“明天我們起程,沿運河北到山東、河北誇官訪才,看看有誰比我家光榮。”第二天他們就沿運河北上了。

行程好幾天府縣沒有一個能同他們相比的。但是當他們到了山東東平縣時,卻遇到一家人比他們還要叫人羨慕的人家。

問:你知道這一家是怎麼回事嗎?

答:因為他碰見一人是狀元之妻,狀元之母,探花的奶奶(祖母)。所以她認輸了。

102善變的多義詞

多義詞就是有多種意義的詞。任何語言都存在一詞多義的現象,一詞多義增加了語言表達的靈活性和豐富性。同時又給我們掌握詞義帶來困難。我們隻有準確地掌握每一個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的詞義、詞性,才能很好地運用它。例如,同一個“在”字在下麵三句話中的詞義、詞性都不相同:

空空在屋裏。“在”動詞,表存在。

空空在看書。“在”副詞,表正在。

空空在屋裏看書。“在”介詞,表地點。

在現代漢語中像這樣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

請你仔細閱讀這段對話:

爺爺對空空說:“這兒有一個鐵錘,一個雞蛋。你用這鐵錘去錘雞蛋,錘不碎。你信嗎?”

空空不信,說:“錘是鐵的,雞蛋是易碎的,一錘下去,一定會把雞蛋錘得粉碎。”爺爺笑著說:“你說得對,我也沒有說錯呀!”

問:你能解釋爺爺為什麼沒有說錯嗎?

答:“爺爺”說的“錘不碎”的“錘”字,不是動詞,是名詞,指“鐵錘”。故爺爺沒錯。

103孔夫子與采桑娘

孔子帶著弟子子貢、子路去陳國時,曾在路上遇見一位采桑姑娘。孔子見姑娘采桑,詩興大發,隨口吟道:“南枝窈窕北枝長。”采桑姑娘隨即應道:“夫子行陳必絕糧。九曲明珠穿不過,回來問我采桑娘。”孔子不解采桑姑娘的用意,便帶著兩位弟子繼續趕路去了。

不料,孔子到陳國,竟應了采桑姑娘詩中的話,一是絕了糧,沒吃的,二是陳國國君拿出一顆九曲明珠,讓孔子用線穿過去。明珠九曲,要想把線穿過去,難住了孔子。他憶起了采桑姑娘的詩:“九曲明珠穿不過,回來問我采桑娘”。便派子貢回去找她請教。

因為當時並未問采桑女的姓名和住址,子貢隻好回到遇見她的地方去尋找。但是,采桑女並不在林中。子貢找來找去,隻看見桑樹之間堆著1堆土;距離這堆土1尺遠的地方,還有3堆土。

“這分開堆著的4堆土是什麼意思呢?莫非它們是采桑姑娘對我的某種暗示?”子貢想。

子貢想的不錯,這桑樹之中分開堆著的4堆土,正是采桑女留下的,其中暗含著她的姓名。

子貢猜出了她的姓名後,終於找到她,並請教了用線穿過九曲明珠的辦法。

問:那麼,這位聰明的采桑女的姓名你猜到了嗎?

答:這位采桑姑娘名叫杜三娘。桑就是木,桑旁堆一堆土,是“杜”字。旁邊的另三堆土暗喻她叫三娘。

104買馬

有三個商人都想買一匹好馬,這匹馬的價錢是十七兩金子。可是這三個商人誰都不夠十七兩金子。這時,A對B、C兩個人說,把你們的錢每人借我二分之一,我就能買這匹馬了;B說,如果把你們兩個人的錢每人借我三分之一,我就可以付馬錢了;C說,如果你們倆把錢借我四分之一,我也能買這匹馬了。

問:A、B、C三個人各自帶了多少兩金子。

答:A帶了金子五兩,B帶了金子十一兩,C帶了金子十三兩。

105聰明的徐孺子

漢朝,有一個聰明的小孩叫徐孺子。有一天,他看見隔壁的郭先生要砍掉院子裏的一棵樹。

徐孺子很是奇怪,就問郭先生:“這棵樹長得挺好,為什麼要砍掉呢?”

郭先生說:這院子方方的,種了樹木,就好像一個‘困’字,很不吉利。”

徐孺子聽了,不覺笑了起來,他隨手在地上寫了一個字,然後說:“您看,照你的意思,如果砍掉了這棵樹,住在正方的院子裏,不是更不吉利了嗎?”

郭先生看看徐孺子寫在地上的字,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就不再砍樹了。

問:徐孺子在地上寫了一個什麼字呢?請你想一想。

答:字的“囚”字。

為什麼美國有關當局要讓汽車司機去當護士?

——利用成見思考法

在美國,汽車司機超速行車或酒後開車是交通肇事的重要原因,但用處以罰金以及其他法律製裁的辦法來教育那些違章的司機,往往收效甚微。後來,有些地區的警方根據醫生和教育家的建議,對違章的司機試行“身出其境”的教育法,即把肇事司機送到醫院去幹一段時間的護理工作,專門照料那些因交通事故住院的受害者。讓這些肇事司機置身於汽車駕駛工作之外,對交通事故作一番身出其境的思考,再加上他們的親身體驗,這種做往往收效顯著。我們從這種的事例中可以概括出一種身出其境思考法。

身出其境思考法是指,為了認清自己處於其中的某一複雜事物的全貌,而立足於這一事物之外對其進行觀察和思考。

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文學家蘇東坡說過:“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他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章,形象生動地說明了身出其境思考法的重要作用。

不少人在思考、研究社會問題時所運用的方法,同蘇東坡主張的在廬山外遙看廬山的身出其境的方法不謀而合。俄國著名作家果戈理曾這樣講過:“我呆在俄國的全部時間裏,腦子裏的俄國是淩亂而破碎的。我怎麼也不能把它組成一個整體……但當我剛一邁出俄國,它便在我腦子裏化為整體了。”果戈理的傳世之作《死魂靈》就是在國外“身出其境”時寫出來的。

身出其境思考法也常常被運用在自然科學研究中。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有一次曾這樣談到物理的研究方法:“研究物理如同看一幅很大的畫。一幅畫的每一部分都有它的奧妙。近距離的,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觀察,可以了解每一部分的細節。但這還不夠,你必須走到遠處觀察整個畫麵,才能在宏觀上把握這幅畫的整體結構,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它。研究物理也是這樣,近距離的、局部的了解是掌握基本細節的需要,但隻做近距離的了解,不做遠距離的了解,就不可能掌握它的宏觀結構,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運用身出其境思考法應當注意:

1要退到係統之外。當代係統論中有所謂返饋認識方法,意思就是指係統內部的觀察者要“走出去”,從廣闊的背景上,總覽係統的全貌以及係統與環境的關聯,從而擺脫許多細枝未節給觀察都可能帶來的迷惑,將認識提高到一個更高的結合水平。

2要多聽“旁觀者”的意見。“旁觀者”指身不在其境的局外人,多聽他們的意見,可以提醒和幫助自己用好身出其境思考法。其中還包括要聽聽反麵的意見。有些反麵的意見很能可正說要害。“人不知己過”,“人苦不自知”,多聽“旁觀者”的意見,取其精華,有助於我們校正思考中的偏差。

106紙裏的東西

從前,有一位詩人寫了這樣一首詩:

半輪殘月塵埃,

依稀猶未開元字,

想得清光未破時,

買盡人間不平事。

他把詩寫完後放在桌上,不知什麼時候被風吹落出了窗外,被一個小孩撿著了。小孩子仔細一,這是一首詠物詩,可是沒有寫題目。我來給他添個題吧。於是他自己拾到一樣東西,用這張寫有詩的紙包了起來,往詩人窗裏一扔,正好扔給了詩人。詩人看了看紙包裏的東西,自歎道:“他給我添了題啦,有才!有才!”

問:你知道紙裏麵包的是什麼東西嗎?

答:小孩包的是破銅錢。

107何玄通巧辯

《水滸》第七十一回寫到道士何玄通辨認天書後,梁山一百單八將按天罡、地煞排列了座次,白日鼠白勝被排在地煞的倒數第三位。白勝對此十分不滿,便埋伏在何玄通下山必經之路帝,想教訓他一下。當何玄通領了賞銀,興衝衝地下山之時,白勝突然擋住了他的去路,喝道:“大膽妖道,竟敢故弄玄虛,冒充識得天書,把俺排在地煞的倒數第三位。我倒問問你,現在我靠的是什麼樹?答對了,放你過去,答錯了,你跟我去聚義廳認錯,說你根本不識天書!”

白勝靠的是棵李樹,但何玄通根本不識樹。怎麼辦?他腦子一轉,答道:“柏樹。”

“好個道士,竟敢信口雌黃!”白勝大吼一聲,拔起樹,高高舉起,就要向道士砸去。何玄通立刻道:“將軍,恕貧道直言,這是李樹。”白勝氣憤地把李樹扔到一旁,當胸揪住道士:“你剛才說是柏樹,現在又說是李樹,莫不是有意戲弄我?”

何玄通道:“將軍息怒,聽我講來……”

白勝聽了道士的話後,滿腔怒氣竟無法發作,放何率通下山去了。

問:你知道何玄通是如何說服白日鼠白勝的嗎?

答:何道士說:“剛才白將軍倚在樹旁,白邊木豈不是“柏”嗎?故貧道說是柏樹。後來將軍舉樹欲打貧道,將軍號白日鼠,按地支鼠屬子,木下子不是一個‘李’字嗎?故先說柏樹,後說李樹。”

108量詞的特異功能

量詞是漢語語法的特點之一,它是表示計算單位的詞。它不僅表示一種單位,使用時與數字、事件和動作搭配,它其實還具有另外的特異功能——表示事情。請看:

我所目睹的一打以上的總長之中………(《“反漫談”》魯迅)作者以計算物量的量詞“打”用於人,表示了一種憎惡性之情。而我們日常說話作文時,會用“一群土匪”、“一派胡言”、“一堆廢話”,而絕不會說“幾位土匪”、“一席廢話”

,原因就在於量詞具有感情色彩。

由此可見,使用量詞不僅要注意它的意義,注意它和其它詞語的合理搭配,還要注意它的感情色彩,否則也會鬧出笑話。某報一篇文章中有這樣一句話:僅今年以來,黨員們做的好人好事就有50餘起。

問:你知道這句話錯在哪裏?

答:量詞“起”有貶意,多與“事故”、“案件”搭配。

109洗澡

明朝時期,有一位大書法家、大畫家。他小時候喜歡和一群小孩去該縣西門外的一條河裏洗澡,那裏是行人的必經之路。一天,縣太爺從這裏路過,帶著許多差人。別的孩子都嚇得跑得老遠,而他卻不理睬,仍然脫光衣服洗他的澡。縣太爺看見了十分生氣,叫人把他的衣服拿了過來。這下他急了,叫道:“你身為父母官,怎麼能在大白天搶別人的衣服呢!”縣太爺對他說:“你過來,我有副對子,你如果能對出下聯,我便把衣服還給你。”他笑:“當然可以,你說吧。”縣太爺說出上聯道:“千年古樹為衣架。”

問:你知道他對的下聯是什麼嗎?

答:他答道:“萬裏長江作澡盆。”縣太爺一聽不得不服,於是就把衣服還給了他。

110陶潛為少女解謎

陶潛,字淵明,東晉詩人、文學家。少年好學,知識廣博,對於猜謎亦十分精通。

有一天陶淵明在郊外閑遊,遇到一個少女在河邊掩麵哭泣,陶淵明急忙上前問明情由,那少女抽抽噎噎地說道:“適才遇一算卦先生,說俺:

風流女,河邊站,

楊柳身子桃花麵,

算命打卦她沒子,

兒子生時娘不見。”

陶淵明聽罷,不禁拍額大笑,連說:“不要啼哭,算命先生說的乃是一個謎語,是稱讚你美貌的。”少女聽罷破涕為笑。

問:謎底是什麼呢?

答:荷花

111煉字測驗

下麵的詩句都是用“黃昏”。一詞來押韻的,現在把其中一個字空出來,問:請你猜一猜是什麼字?

(1)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黃昏。(杜甫)(2)猶去孤舟三四裏,水煙沙雨□黃昏。(白居易)(3)銀鑰卻收金鎖台,月明花落□黃昏。(杜牧)(4)江月轉空為白晝,嶺雲分暝□黃昏。(王安石)(5)燕子不來花又落,一庭風雨□黃昏。(趙孟瞓)(6)千點亂山橫紫翠,一鉤新月□黃昏。(宋釋聰間複)(7)昨日流鶯今不見,亂螢飛出□黃昏。(司空圖)(8)鳳輦不來春欲盡,空留鶯語□黃昏。(段成式)(9)雲意不知殘照好,卻將微雨□黃昏。(鄭毅夫)(10)夾岸哀箏橫笛外,誰家小立□黃昏。(冒巢民)答:(1)向(2)欲(3)又(4)作(5)自(6)掛(7)照(8)到(9)送(10)怨112詞語的“七巧板”

變換詞序可以形成一種語意上的強烈對比,達到一種更具表現力的修辭效果,還可以轉移語義的重心,尤其是在問句中,更能突出問題的明確、清晰性。如“他”、“會不會”、“打字”這三個詞語,把它們組成一個句子。要強調“他”可以這樣安排“他,會不會打字?”

如強調“打”字,就要這麼說:“打字,他會不會?”下麵有五個詞語,你可否按照要求,變換它們的語序:

①來②是否③你④明天⑤海口

要求一:強調“明天” ;要求二:強調“你”;要求三:強調“海口”。

答:a.你是否明天來海口?

b.明天來海口是否,你?

c.你明天是否來海口?

113高僧指路

有個青年,要到嵩山少林寺習武。到了山腳下,他便沿著羊腸小道攀登而上。不料途中遇到“人”字岔路,他左右為難,不知走哪一條路好。眼看大雨將至,他急不擇路,就朝右邊那條小路急奔而去。不多時,他見到一位僧人朝山下走來,僧人見了這個青年,捋了捋銀須,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青年,也不說什麼,隻用樹枝在地上寫下“趙句”兩個字就走了。這們青年摸不著頭腦,琢磨了好一陣,忽然把大腿一拍,掉頭便往山下跑,照僧人的暗示另擇路而去了。

問:你知道僧人寫這兩個字的含意嗎?

答:謎底:“趙”說明走錯(×)了;“向”字左邊差一豎成“句”字,示意向左一直走。

114“推敲”的來曆

唐代詩人賈島進京趕考,在驢背上吟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後來,他覺得“推”字不好,又想了一個“敲”字。後來,他又覺得“敲”不如“推”。究竟是用“敲”還是用“推”好,一直定不下來。於是,他在驢背上口中一邊念,手一邊不停地做“推”

和“敲”的動作,以致出了神,入了迷,沒想到衝撞了吏部侍郎兼權京兆尹的韓愈,被拉下驢來問罪。賈島講明了事由,韓愈聽後思考了一會兒,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啊!”後來,就從這則小故事中演變出一個文學用詞,叫“推敲”。

問:你能夠準確地說出“推敲”的詞意嗎?

答:寫文章時,斟酌字句,反複考慮,叫做“推敲”。

115駱賓王寫請帖

駱賓王是唐朝詩人、文學家,“初唐四傑”之一。

一天,駱賓王生日請客,開宴前,各位客人陸續來到,唯有一位好友沒來。於是他便提筆再寫了一張請帖。請帖上是一首詩:

自西走到東邊停,娥眉月上掛三星,

三人同騎無角牛,口上三劃一點青。

駱賓王差人把這首詩送交給那位好友。那人看後,深受感動,便立即動身赴宴來了。

問:到底駱賓王寫這首詩的意思是什麼呢?

答:一心奉請。

116傻子醜婦

某位鄉紳霸行鄉裏,其子呆傻無能,可鄉紳卻一門心思想給兒子娶個漂亮媳婦。

村長有心戲弄他,就說:“有位姑娘,人聰明漂亮,人才十分,醜陋並無,一雙好足,三人對六麵,烏眼肉耳,腿長腳短,不合不與媒人相幹。”鄉紳十分滿意,立即簽字畫押。

大喜的日子到了,一揭轎簾,裏麵下來個又瞎又跛的新娘。鄉紳大怒,抓住村長不依不饒。

村才不慌不忙從懷裏拿出早已寫好的字據,說:

“這是你自己願意的,與我無幹!”

說完,坦然地又重新將字據念了一遍,鄉紳一聽,立刻跌倒在地。

問:你知道村長是怎樣念的嗎?

答:村長是這樣念的:“人才十分醜陋,並無一雙好足,三人對六麵,五眼六耳,腿長腳短不合,不與媒人相幹。”

117乾隆祝壽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碰到一位壽星生日,便送了一副對聯給他。上聯是“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下聯是:“古稀雙慶,內多一個春秋。”老人一看,拍案叫絕:“妙哉!妙哉!”有人問:“妙在何處?”老人道:“這不正是我的年齡嗎?”人們一算,才恍然大悟。

問:你能根據這副對聯,算出這位壽星的年齡嗎?

答:上聯:花甲是60年,兩個花甲再加上三七二十一歲,是141歲。

118為何取名阿Q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就連為作品中的人物取名也能反映出這一點。比如阿Q,“Q”是阿Q外貌的真實寫照,因為他少不了頭上的一根辮子,“Q”又是英文“Question”(問題)的第一個字母,魯迅為主人公取名阿Q,既有形象性,又揭示出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農民問題的中心,可謂一箭雙雕。曹雪芹《紅樓夢》中妙用諧音雙關給兩個人物取名為“甄士隱”、“賈雨村”,暗示了作者“真事隱”、“假語存”的良苦用心。可見,人物命名是一種語言藝術,也是刻畫人物、表現主題的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