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棋,一味衝撞的是陣前卒子,動輒傾盡身家性命。唯有將帥之風者才知道何時該衝鋒陷陣、何時該韜光養晦。四十歲的男人待人處世須知過剛則易折,驕矜則招禍,應以忍辱柔和為妙方,剛柔並濟、進退有度。
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犧牲
俗話說人心難測,社會上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陷阱,一著不慎就可能萬劫不複了。做人處世應該三思而後行,盡量讓自己的計劃周詳,這樣才能避免失敗。適當地忍耐和柔順是必要的,這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犧牲,也是為了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
明朝嘉靖年間,奸臣嚴嵩受到皇帝的寵信,一時權勢熏天,在朝中對不順從他的大臣橫加迫害,很多人都對他敢怒不敢言,許多有誌之士更是把推翻嚴嵩當做目標。
當時嚴嵩任內閣首輔大學士,而徐階也是內閣大學士,他在朝中很有名望,嚴嵩就多次設計陷害他。徐階裝聾作啞,從不與嚴嵩發生爭執,徐階的家人忍耐不住,對徐階說:“你也是朝中重臣,嚴嵩三番五次害你,你隻知退讓,這未免太膽小了,這樣下去,終有一天他會害死你的。你應當揭發他的罪行,向皇上申訴啊。”
徐階說:“現在皇上正寵信嚴嵩,對他言聽計從,又怎麼會聽信我的話呢?如果我現在控告嚴嵩,那麼不僅扳不倒他,反而會害了自己,連累家人,所以這事決不可莽撞!”
嚴嵩為了整治徐階,就指使兒子嚴世蕃對徐階無禮,想激怒他,自己好趁機尋事。一次,嚴世蕃當著文武百官的麵羞辱徐階,徐階竟是沒有一點兒怒色,還不斷給嚴世蕃賠禮道歉。有人為徐階打抱不平,要彈劾嚴嵩,徐階連忙阻止,說:“都是我的錯,我慚愧還來不及,與他人何幹呢?嚴世蕃能指出我的過失,這是為我好,你是誤會他了。”
徐階在表麵上對嚴嵩十分恭順,他甚至把自己的孫女嫁給嚴嵩的孫子以取信嚴嵩。後來,直到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鄒應龍告發嚴嵩父子,皇帝逮捕嚴世蕃,勒令嚴嵩退休。徐階還親自到嚴嵩家安慰。這一行動使得嚴嵩深受感動,叩頭致謝。嚴世蕃也同妻子乞求徐階為他們在皇上麵前說情,徐階滿口答應。
徐階回家後,他的兒子徐番迷惑不解,說:“嚴嵩父子已經獲罪下台,父親應該站出來指證他們了。父親受了這麼多年委屈,難道都忘了嗎?”
徐階佯裝十分生氣,罵徐番說:“沒有嚴家就沒有我的今天,現在嚴家有難,我負心報怨,會被人恥笑的!”嚴嵩派人探聽到這一情況,信以為真。
嚴嵩已去職,徐階還不斷寫信慰問。嚴世蕃也說:“徐老對我們沒有壞心。”殊不知,徐階隻是看皇上對嚴嵩還存有眷戀,皇上又是個反複無常的人,嚴嵩的爪牙在四處活動,時機還不成熟。他悄悄告訴兒子:“嚴嵩受寵多年,皇上做事又喜好反複,萬一事情有變,我們也能有個退路。我不敢疏忽大意,因為此事關係著許多人的生死,還是再看看情況定奪的好。”
等到嚴世蕃謀反事發,徐階密謀起草奏章,抓住嚴嵩父子要害,告嚴嵩父子通倭想當皇帝,才使得皇上痛下決心除掉嚴嵩父子。
徐階不逞匹夫之勇,默默忍耐,以柔順的表麵保全自己,終於等到時機扳倒了嚴嵩父子。
沒有十足的把握就不動手,徐階的做法可謂謹慎有加。正因為他能忍辱負重、示敵以弱,才能在嚴嵩的步步緊逼下化險為夷,最後抓住機會一舉殲敵。
我們做人處世也應該謹慎小心,不能爭一時之氣,急躁冒進,否則隻會撞得頭破血流。
有柔忍之心的人才有可能成就大業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無疑是最廣為人知的以忍辱示柔求勝的例子。勾踐在戰敗後,先是示之以柔,取信夫差,爾後苦苦忍耐屈辱折磨,最終才能反敗為勝。
周敬王二十四年,吳王闔閭統領大軍親征越國,越王勾踐迎戰。這次戰爭,以吳王闔閭大敗而告終。闔閭在退兵回吳的途中,由於傷重惡化而命殞黃泉。
闔閭死後,太子夫差接替了王位,服喪期間,夫差念念不忘殺父之仇,並對天盟誓:“一定要滅掉越國,為父報仇!”為了實現自己的誓言,堅定複仇的決心,夫差派人站在他每天出入的門旁,見到他時就高喊:“夫差,你難道忘記了殺父之仇嗎?”夫差含淚答道:“殺父之仇,不敢忘記!”
為了早日實現複仇的願望,夫差日夜操練兵馬,儲備糧草,鑄造武器。經過3年多的充分準備,於周敬王二十七年,決定由大將伍子胥和伯吉率軍30萬,向越國進攻。
越王勾踐不聽範蠡和文種的勸告率兵迎戰,結果兩軍大戰之下,越軍兵士死傷無數,戰敗已成定局。勾踐見大勢已去,隻好在眾臣的保護下倉皇逃跑,吳軍勢如破竹,窮追不舍,將勾踐藏身的會稽山圍得水泄不通。勾踐束手無策,隻得向大臣們尋求解困的良策,文種說:“如今之計,唯有求和。”勾踐歎氣說:“吳軍已獲全勝,此時又怎麼會答應同我們講和呢?”文種說:“吳國的太宰伯嚭,是個貪財好色之徒。隻需以重金和美女賄賂於他,求和就大有希望。吳王夫差十分寵信伯嚭,對他言聽計從,隻要他出麵向吳王夫差說幾句好話,求和之事,不怕夫差不同意。”
果然,伯嚭收下了美女和珠寶後,便向夫差建議同意越國的求和。夫差終於沒有抗拒住伯嚭的花言巧語,同意了越國的求和,但提出要越王勾踐夫妻去吳國做人質。勾踐無奈,為了生存,更為了日後複國大計,隻好遵照夫差的要求,厚起臉皮,放下國君的架子,帶著王後和大臣範蠡來到吳國。
到了吳國以後,勾踐將帶來的金銀寶玉全部送給了夫差和吳國的大臣,自己住的是低矮的石屋,吃的是糠皮和野菜,穿的是連身體都遮不住的粗布衣裳,每天勤勤懇懇地打柴、洗衣、養豬,像奴隸一樣,毫無怨言。
每過一段時間,夫差就要親自巡視一番,看到勾踐他們一直是這個樣子,也就不再有所顧忌,認為他們所以能這樣,是由於困苦和勞作,已經將他們折磨得麻木了,對這樣的人還有什麼值得提防的呢?
勾踐在吳國兩年多的時間裏,一直忍辱負重,還不斷讓人賄賂太宰伯嚭,每次伯嚭收到越國送來的禮物後,都要去夫差麵前為勾踐說情。時間長了,夫差也覺得即使放了勾踐,也不會對吳國造成威脅。有一次伯嚭為勾踐講情的時候,夫差就透露了想放勾踐回國的想法。但這個念頭被伍子胥的一番慷慨陳詞給打消了。
一天,勾踐聽說夫差生病了,就向太宰伯嚭請求探望,伯嚭奏請夫差,獲得準許後,帶著勾踐來到了夫差的病榻前。勾踐一到夫差麵前,就趕緊伏地而跪,說道:“聽說大王病了,我心中萬分著急,特意奏請前來探望。我略懂一些醫術,可以為大王診斷病情,希望能得到大王的允許,也可借此表我效忠之心。”
這時,正趕上夫差要解大便,勾踐等人都退到屋外,再次回到屋內時,勾踐拿起夫差的糞便仔細品味,品嚐後,勾踐伏地稱賀:“大王的病就要痊愈了。我剛才嚐出大王的糞便是苦味,這預示病情好轉。”
夫差見勾踐對自己忠心到如此地步,非常感動,當即表示病好後就送勾踐回國。
勾踐回國後一方麵送出西施等美女迷惑夫差,一方麵勵精圖治重整旗鼓,他為了不忘記在吳國所受的恥辱,就睡在柴薪上,吃飯的時候還要先嚐一下苦膽,他和大臣親自下田耕作,王後則親自紡紗織布。在這種激勵下,越國迅速恢複了元氣,勾踐終於重振雄風打敗了夫差,一雪在吳國受到的屈辱。
如果勾踐沒有超人的毅力和柔忍之心,就不可能挺過那屈辱的3年,若是他沒有向夫差示以柔順恭謹,也不會得到夫差的信任,那麼不僅越國複國無望,勾踐自己的性命也堪憂。
每個人都可能會遭遇到困境,能有柔忍之心的人才有可能渡過難關,成就大業。無論是示敵以弱,還是韜光養晦,都是做人的奧妙所在。
懂得忍即是智慧
世上有許多災禍、矛盾的起因可能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隻因人們彼此針鋒相對,誰也不肯吃虧,才會將問題升級,演變得不可收拾。這其中因口角之爭而引發無窮禍患的例子不在少數。如果此時可以退讓一步,其實是可以將禍患化於無形的。
釋迦牟尼佛祖在世的時候,也曾經遭人嫉妒、謾罵。有一次,他遇到一個人,一直堵住他罵個不停。可是不管那個人罵得有多難聽,釋迦牟尼仍然心平氣和地保持沉默,等到對方罵累了、歇下來了,釋迦牟尼才問他:“我的朋友,如果一個人送東西給別人,對方卻不接受的話,那麼那個東西是屬於誰的呢?”
“當然是屬於那個送東西的人啦。”那個人很不客氣地回答。
釋迦牟尼說:“剛才你一直在罵我,可是我若是不接受這些‘贈禮’的話,那麼剛才那些罵人話是屬於誰的呢?”
那個人頓時語塞,沉默了下來,從而也了解到自己以往的過錯,並發誓以後再也不誹謗他人了。
釋迦牟尼把自己的這個經驗告訴給弟子,要他們戒之慎之:“一般人遭人辱罵後,總想回嘴報複,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那個人總會自食其果,要想汙辱別人,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會回報到自己身上,汙辱自己。因為當人開口辱罵別人的時候,就是在汙辱著自己的修養和道德。”
所以說忍辱不是懦弱,而是智慧,愚笨的人是做不到忍辱的。宋朝學者程頤說:“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由此可見柔忍關係到人的品德操行。
我們要和各種性格、地位的人打交道,所以要能包容各種人、各種看法、各種行為。漢朝的呂蒙正剛任參知政事(副宰相),一天,正準備上朝時,有一位官吏躲在門簾後頭說:“就是這個不學無術的小子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假裝沒聽見就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大臣非常憤怒,下令責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製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後,那些大臣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查問。但是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我就一輩子也不會忘記了,始終會記著他說過我的壞話。倒不如不知道他是誰為好。這樣對我來說也沒有什麼損失。”當時的人都很佩服呂蒙正的肚量。
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遇到類似的情形,可能是別人不懷好意的侮辱,也可能是出於誤解,甚至是平白無故的批評。如果我們不肯忍耐,非要計較個一清二白,那或許反而會把事情弄得更糟。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流傳甚廣的話很多人都知道,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晉朝的朱衝家裏比較窮,以耕田種地為生,但是他品行端正、為人豁達。有一次,鄰居家裏丟失了一頭小牛,就到處去找,結果看到朱衝家裏的小牛和自己丟失的小牛長得很像,就以為是自己的,把牛牽回家裏去了。朱衝也沒有爭辯。後來,鄰居在一片樹林裏找到了自己丟失的小牛,這才知道原來牽回的牛是朱衝的,他非常慚愧,就主動把牛還給了朱衝。
村子裏還有一戶人家,平時愛逞強稱霸、蠻橫無理。有一次,他家的牛跑出來吃了朱衝田裏的莊稼,朱衝發現後把牛牽還給那戶人家,既不生氣也不責罵,隻是好言勸他把牛關好。但過了幾天,那頭牛又跑到朱衝的田裏吃莊稼,朱衝又像上次一樣把牛牽還給那戶人家。之後又反反複複發生了好幾次類似的情況,朱衝始終和和氣氣。結果這戶人家被朱衝的大度給感化,深深地自責起來,以後再不在村裏橫行霸道了。
我們在生活中總免不了要碰上一些不愉快的事,如果一味地爭吵,往往不但不能辯出個是非黑白來,反而會憑添煩惱,甚至會氣大傷身影響健康。最常見的就是那些在公共汽車上,因為擁擠而引起的摩擦和口角,不僅讓當事人心情惡劣,同時也影響周圍人的情緒。其實隻要彼此都禮貌一些、容忍一些、退讓一些,事情就不會變得那麼讓人煩惱了。
位高權重的男人善於柔忍處世
你也許見過這樣的人:有了一些權力和地位後,就橫行霸道,聽不進去別人的勸告,為一點兒蠅頭小利而費盡腦筋。
其實越是身處高位的人,越應該柔忍處世,否則升上去容易,跌下來可就更容易了。
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條全長約180米、寬2米的巷道,當地人稱之為“6尺巷”。
據作家姚永樸《舊聞隨筆》和《桐城縣誌略》等史料記載:清朝名臣張英曾住在這裏,張英曆任禮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名聲顯赫,桐城人習慣將他稱為“老宰相”,其子張廷玉稱為“小宰相”,父子二人合稱為“父子雙宰相”。
當年張英家和一戶姓吳的人家比鄰而居,房屋之間有塊空地被吳家給占用了,張家的人就寫信給張英,讓他出麵幹預。張英看罷來信,就寫了首詩給家人,詩上說:“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3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明理,遂撤讓3尺,吳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亦退讓3尺,這樣張吳兩家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後人稱為“6尺巷”。
張英輕啟朱毫,四兩撥千斤,簡簡單單的幾句詩,就化解了原本劍拔弩張的鄰裏矛盾,為時人亦為後人做出了謙遜禮讓、與人為善的絕好榜樣。
事實上,張英的做法不僅是與人為善,而且他身居官場,處處都是陷阱,步步都得小心,正如古人所說,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就可能遭遇滅頂之災,頃刻之間,身毀人亡。所以張英從大局著想,認為還是忍讓為好,免得事情鬧大了,雖然當時不至於影響他的前途,但從長遠來看,未嚐不是個禍患。讓他3尺,不僅化解了無形的隱患,又解決了鄰裏的紛爭,實在是一舉兩得。
馬爾辛利剛任美國總統時,指派某人做稅務部部長,當時有許多政客反對此人,他們派遣代表前往總統府進謁馬爾辛利,要求他說明委任此人的理由。派去的代表是一位身材矮小的國會議員,他脾氣暴躁,說話粗聲粗氣,開口就把總統大罵了一番。馬爾辛利卻一聲不吭,任憑他聲嘶力竭地罵著,等他停下來了才和氣地說:“你講完了,怒氣該可以平息了吧?照理說你是沒有權利來這樣責問我的,不過我還是願意詳細地給你解釋。”
幾句話說得那位議員羞慚萬分。但總統不等他表示歉意,就和顏悅色地對他說:“其實也不能怪你,因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會對這件事很生氣。”接著,他便把理由一一解釋清楚。
其實不用馬爾辛利再解釋什麼,那位議員就已經被總統的氣度所折服,他心裏很懊悔,認為自己不應該用這樣惡劣的態度來責備一位和善的總統。因此,當他回去向同伴們彙報時,隻是說:“我記不清總統的全部解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總統的選擇並沒有錯。”
如果馬爾辛利也一樣大發脾氣,那無疑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反而會使矛盾激化。欲製服一個大發脾氣的人,再沒有比“忍氣吞聲”更具妙處的了。古人說:“忍氣饒人禍自消。”要想處理好人際關係,減少行事中的障礙,退讓忍耐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在單位裏如果能夠升職,或許就能看到周圍一些不讚同的眼光。這個時候光是努力工作是不夠的,還應該表現出你的風度和內涵,真正讓人服氣,這樣工作起來才會更為順利,也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柔忍不意味著軟弱,也不意味著無能
怒氣會使人變得衝動,容易做出不妥當的事來。如果能夠忍住一時之氣,等平靜下來再處理問題,相信解決起來要更容易些。而且,一個不能夠克製自己脾氣的人,也就很難處理好與他人的人際關係,試問,誰願意和一個“火藥桶”共事呢?
在海軍服役兩年後,威拉德·斯科特於1958年回到了華盛頓。正如他所料想的,他以前服務的公司——全國廣播公司正在等他回去工作。但是他沒有料想到的是,公司換了新的老板,而且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這位新上司看起來好像不太滿意他。
開始的時候斯科特盡量保持冷靜,他努力工作,想向上司證明自己的實力。可是後來有一件事讓他忍不住了。《快樂孩子》這個節目是斯科特和他的好友兼助手埃迪·沃克一直在主持的滑稽節目,但是新上司給他們安排的時間卻差得不能再差了——將近午夜!
斯科特怒火中燒,他準備找老板大吵一架,哪怕因此丟掉飯碗也在所不惜。可是,他馬上又想起了《聖經》中所羅門王的一句話:“有見識的人不輕易發怒,寬恕別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於是他冷靜了下來,和埃迪·沃克接受了這一討厭的時間安排。
他們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地幹了3年後,這個節目成了華盛頓地區最受歡迎的滑稽節目。更為重要的是,他意識到了自己以前和老板打交道的時候也有錯誤。因為知道老板不喜歡自己,所以作為報複,他要麼對老板不客氣,要麼就是盡量離他遠遠的,總是把矛盾搞得更為激化。可是有一天,老板邀請他去參加一個電台工作人員的聚會,斯科特沒有辦法推辭,隻好去了。在那裏,斯科特見到了老板的未婚妻,那是個漂亮活潑、待人誠懇的好姑娘。斯科特想,這樣美麗熱情的姑娘又怎麼會喜歡一個一無是處的男人呢?通過她,斯科特對老板的為人有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