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敢做”PK“會做”(1 / 2)

想要成功,就不能害怕冒險。冒險和成功終生相伴,冒險的價值不僅僅是它可以把握機會,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行動本身同樣可以創造出機會。

也許出身的地位有高低之分,但成功卻不會有任何設限,因為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機會,隻是看你敢不敢,願不願意盡全力爭取而已。認準了的事,就要做到底,做出名堂,江國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同其他溫州人相異,原本在家鄉發展的江國良,麵對溫州飲料市場的激烈競爭,在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盈利空間相對狹窄的情況下,看準了經濟相對落後的西部地區,選擇項目仍然是自己熟悉的飲料業。他決心依據自身的優勢,做出能夠體現自身價值的事業。

1995年,在西部省區,利用半年的時間,江國良先後深入考察了6個行業,最後他把目光對準了今屬重慶市管轄的涪陵啤酒廠。涪陵啤酒廠由於經營不善,12年間沒向銀行還過一分錢的利息,像其他國營啤酒廠一樣未能逃脫瀕臨倒閉的命運。該廠雖在涪陵,廠址卻不在三峽庫區的搬遷範圍之內,因而也享受不到國家發放的移民補償金,得不到自己夢想的發展機遇,由此可以說該啤酒廠正是別人想丟還丟不開的燙手山芋。江國良卻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能夠“挽狂瀾於既倒”,因而大膽地以660萬元的巨資買斷了該廠。

當地人聽說這個消息後,都把江國良當成一個溫州呆子。他們並不相信一個連四川話都不會說的溫州客能使涪陵啤酒廠起死回生。在他們看來,溫州人和自己一樣吃的是米麵菜蔬,也沒有長出三頭六臂,拚完了投資的660萬元,沒準他就會成為一個連茶樓和小吃店也進不起的窮漢。他們都在等著看他的笑話。

聽到這些風言風語,江國良並沒有退縮,相反,為了慎重起見,他進行了各方麵的調研和比較。在他看來,從原料來源看,溫州煤價為400多元,而涪陵這裏隻需100多元,水電也都比溫州便宜和充足,而且四川經濟相對封閉落後,勞動力資源既豐富又便宜。總體算來,生產成本和溫州相比可以降低30%,這將是產品打入市場後的有利競爭優勢。更重要的一點是,江國良預計到不久之後啤酒業將成為涪陵及周邊地區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三峽工程一旦開工,對啤酒的需求將急劇猛增。正緣於此,江國良對自己的舉措充滿了信心。

1996年,啤酒廠正式轉到他的名下,他舉家搬遷,在涪陵正式開始了他新的商業戰場的拚搏。話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在涪陵,江國良所經受的困難並不少,但他從不畏難,總在進取,一步步地完成了技改工程,然後才開始投產。在啤酒質量上,江國良從不放鬆自己的標準,而是狠下工夫,反複實踐,從嚴把關,因而生產出的啤酒較之市場上的外地產品口感好、味道佳,加上包裝精良,在市場上十分吸引人。接下來,江國良又以自己獨特的營銷方式,逐步蠶食了當地的消費市場。在他的辛勤經營下,1997年涪陵啤酒廠盈利150萬元,1998年盈利400萬元,1999年盈利450萬元,2000年利潤超過500萬元,市場占有率從零上升至70%。幾年過後,他投資660萬元買來的啤酒廠資產總額已達3500萬元,增值5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