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良洗簌後,走出家門口,繞吉苑裏走了一圈,看著黎明降臨鳳凰山。心中陡然想起多年前的一個願望,那就是將鳳凰山的建茶進貢給當今皇帝品嚐。可惜時局動蕩,而自己也已經進入知命之年。年輕時想想也就罷了,現在隻能將這個希望寄托在張天的身上了。
張仲良來到茶祠,吉苑裏的幾位老者已經在這裏準備祭禮儀式了。不一會兒,遠處一個聲音響起:
“建州副使李大人到!”
一個穿著官服的中年人向茶祠走來,,那便是建州副使李大人。
張仲良急忙上前歡迎,說:
“李大人大駕光臨,定能讓今年的活動增色不少啊!”
“張裏正不必客氣,今年觀察使點名要品嚐我們鳳凰山產的研膏茶,我也感到有麵子呀!”李大人說著,和張裏正都高興地哈哈笑了起來。
這李大人所說的研膏茶,就是由鳳凰山的茶焙作坊製作的獨特茶品。一般來講,其他地方的茶品都是通過草茶來製作生產蒸青茶。而鳳凰山的茶焙作坊,采用獨特的製作工藝,把蒸青茶也研末和膏,壓成茶餅,創製了研膏茶。
這樣的祭禮大事,張暉自然不能再錯過了。張暉在母親徐麗娘的懷抱中,和父親張天一起從吉苑裏的家中出發,朝山腰的茶祠方向,來到了活動現場。一路上,張暉看到裏人們懷著喜悅的心情,一起朝山腰進發。這還是張暉三年來,第一次親臨鳳凰山。鳳凰山名副其實,山的形狀就像一隻展翅的鳳凰。滿上遍野的茶園,層巒疊嶂,起起伏伏,像波濤洶湧的海麵。步行大約五百米,就看見了茶祠,裏人們都聚集在這裏,等待著喊山祭禮儀式的開始。
張仲良站在祭台上,鏗鏘有力地說道:“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喊山造茶活動,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建州副使李大人親臨了活動。哈哈,我們熱烈歡迎一下李大人的大駕光臨。”
張仲良說著,朝台下端坐正中的李大人看去。台上的鼓手,鳴金擊鼓,台下的裏人們歡呼雀躍。李大人起身,微微一笑,擺了擺手,示意張仲良繼續說下去。
“這鳳凰山一帶的茶園和茶焙是從我爺爺那一輩開始的。當年,茶聖陸羽留下一冊《茶經》手稿,我的爺爺十年頌讀,十年鑽研。又過幾十年,在我爺爺和吉苑裏所有祖祖輩輩的辛勤勞作下,我們的茶業才有了今天的規模。今天過後,我將卸任裏正一職,但麵對吉苑裏百年的茶業,我定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說完,張仲良和幾位老者一起給茶聖陸羽上香,其他裏人們無不作揖朝拜,場麵極其莊嚴。
就在茶聖陸羽的塑像前,一冊手稿引起了張暉的注意。張暉眼睛一亮,沒錯,就是那冊《茶經》手稿。他心想,終於見著了,就是這個東西把我弄來這兒的。
祭畢,張仲良邀請李大人上台宣布:“喊山造茶活動現在開始。”這時,台上鳴金擊鼓、鞭炮齊鳴、紅燭高燒。張裏正帶領裏人們結成隊伍,從茶祠出發,十步一句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場麵極為雄偉壯觀。耳邊,擊鼓聲,鞭炮聲,聲震山穀。眼前,火紅的燭光,縹緲的香煙。喊山隊伍繞鳳凰山一圈,再回到了茶祠。
喊山造茶活動之後,裏人們聚在了張仲良家中,參加張暉的三周歲的喜宴。張暉穿著個大紅褂子坐在大堂中央的竹籃子裏,接受著裏人們的親吻和撫摸。
就在爆竹聲響過,吉苑裏的裏人們歡慶大喜日子的時候,門外一個裏人急衝衝地跑了進來,邊跑邊喊道:
“裏正大人,有情況,十裏外一大批兵馬向我們這兒逼近了。”
“兵馬?你有沒有看到,他們打出的是誰的旗號?”
“旗子上是個黃字。”
“不好,是北方來的黃巢起義軍!”
此前,大家誰也沒有想到,北方的戰火已經燒到了他們的家門口。
話說原來朝廷急調軍隊保衛東都洛陽,北方起義軍進攻東都沒有勝利的希望,於是引兵南下,像賊匪一樣一路燒殺搶掠,渡過長江,經過江西,抵達浙江。從浙江南進,開山路七百裏,進入福建,兵臨建州。
“父親,我帶幾個兄弟,去看看這些匪軍想幹什麼。”張天說著,急衝衝地就想出門。
“你給我回來,急什麼,要去也輪不到你去。今天,我還是這裏的裏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