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新紀未立、周朝未亡之時。周朝始建,巨擘天擎、千王臣服、百國林立。鼎盛之時,可媲炎陽之輝,有眾星捧月之勢!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國家大事,盛極必衰、否極泰來!正如《道德經》“福禍相依”之言。
若逢明主賢臣,則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戰事不起、百業俱興;若隻明主無賢臣,雖國運不墮,而國勢難興、民有隱憂;若隻賢臣無明君,則國力難盛、兼有外患;若無賢臣更無明君,則國喪家亡、天下分崩、民無所安、士無所居、兵無所使、將無所置!
夏如此,商如此,周亦如此!
......
得到周朝最後一任君王周休王時,周朝式微,王室威權已名存實亡,齊楚雙雄應時而起,明以周為尊,實有取而代之之心!
時周朝京畿在沂水北部坎華界、沂水下遊,古名易裏,今為齊國國都奇都。
周王大權旁落,兵權更為諸侯所奪,其時,齊國居京畿以西,距周王最近,齊王雖未稱王,卻已暗地將京畿附近土地納為己用,氣焰甚盛。休王耳聞目睹,卻也無可奈何!
楚王不甘人後,暗奏周王願北抗叛齊,休王大喜,卻不知引狼入室,楚國本在南部離華界近海,得休王旨意,一路北伐,據南方千裏沃野,更占陪都南雲,今日為楚國都,自此國運大盛,北抗強齊,南拒魏韓,勇不可當!
其餘小國也不甘示弱,各行兼並,猶以分晉之三家韓、趙、魏較強,三國與燕國各相伐並,燕趙據北、韓魏居南。
秦國眼見無利可圖、未必戰亂,遷至西部,雖強於周圍小國,與中原之國不隻相差幾萬裏也!
自此,周朝愈弱,漸被齊楚消滅。周朝不複存焉。
周朝滅後,雖仍是百國林立,而東方全為齊楚之地,中部皆為燕趙韓魏之區,西部雖亂,秦國雖弱,仍以秦國為尊!雖有中山、巴、蜀、魯、鄭、衛、鄒之徒,實不入強國之列,於天下大勢已無礙矣!
百國之戰國,實七國之戰國也!
周亡其家,百國紛爭,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
秦國遁入雲、龍兩山之間,依著險要地勢、偏遠位置,得保數十年和平無事。
秦祿公雖有大略,卻無雄才。祿公有安國之能,有淩雲之誌,有入主中原之心,卻無攻伐盟交、開疆拓土之才!
新紀前13年,嬴第年僅十一歲,繼承王位,稱秦祿公。次年,祿公長兄嬴遠自東平亂歸國,拜為國相!
嬴遠其人,長嬴第十歲,德才顯揚於廟堂草野,奈何庶出,難繼大業!嬴遠始誕時,不曾哭泣,口中呀呀亂語,自此三年,不曾學步、不曾言語,人皆以為智傷。四歲以後,於幾案之前危坐半日不覺疲倦,又與八歲大孩嬉笑玩耍,人亦不以為忤。五歲即誦詩書,八歲遍覽百國曆史,秦國以內無人可出其右!博士史官見之,以袖遮麵、繞道回走!
嬴遠方十歲,嬴第始出,為嫡長子。
次年,秦公曾與諸子相談誌向。
庶長子嬴宣,時年十六,曰:“願為君王臂膀,上通下達,輔君安民,聊表寸心,便無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