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1907年出生在上海。17歲進入大哥的天一影片公司打工,隨三哥闖蕩東南亞;1932年,在香港拍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1959年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建立邵氏電影城,拍攝的影片在曆屆亞洲電影節中共得大小獎項46項,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最高紀錄;1980年,成為香港電視(無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無線電視台獲得長足發展;1973年,邵逸夫創立了香港“邵氏基金”,用於提高社會福利;1985年以來,邵逸夫又多次捐款支援中國大陸興辦教育事業,到1992年初,他捐資興辦的教育項目已達84個,總額達5億多港元。

影視皇帝邵逸夫的祖籍是浙江鎮海。他1907年出生在上海,是家裏的第六個孩子。

邵逸夫兄弟後來紛紛投身電影事業,無疑是受父親的影響。

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本來就十分喜愛戲劇藝術,常常自己寫個劇本,讓家裏養著的演員排演。接觸到電影之後,他就開始籌拍電影。幾個小弟弟邵屯人、邵仁枚和邵逸夫更是高興地整天圍著他轉。後來邵醉翁創立“天一影片公司”,幾個弟弟也都加入進去。

天一影片公司所拍的第一部影片,就是邵醉翁自己編排的戲劇。這部影片花了邵家2000塊大洋,但就是這白花花的2000塊大洋,像雪球一樣,滾出了邵家不可一世的電影事業!

天一影片公司屬於小影片公司,這類公司當年過於追求商業利潤,拍起影片來粗製濫造,弄得整個電影業的名聲都不好,生意一落千丈,引起了其他影片公司的不滿。1927年,領導中國影業的“明星公司”老板周劍靈聯合“大中華”、“百合”、“民新”、“友聯”、“上海”和“華劇”6家大公司,聯手組成“六合影業公司”

,與南洋影片商集團訂合同,一致不買天一影片公司的影片。這就使邵家的天一公司陷入了四麵楚歌的困境之中。

這時,邵逸夫的三哥邵仁枚接管了天一公司的營業經理職務。他比大哥更多些經營頭腦,首先想到的是為公司的產品找到銷路。他對著地圖苦苦思索,究竟該向什麼地方去謀求發展呢?邵逸夫在一邊笑話他說:“你的手已經劃到外國去了!”這句話反而提醒了邵仁枚。他說:“外國怎麼啦?外國人也要看電影的麼!”

他認真分析說,東南亞一帶華人多,中華文化影響也大,久離祖國的華僑思念家鄉,也許那裏正是國產影片的好市場呢!大哥邵醉翁也動心了,當即一拍桌子,說:“去!我們就是要打到國外去!”

邵仁枚帶上幾部天一公司的影片,乘船去了新加坡。可是,新加坡的各個電影院卻像約好了一樣,都不接受他的影片,理由是從來沒聽說過這家公司。邵仁枚焦頭爛額地回到旅館,一籌莫展。幸虧後來有熱心人把原因告訴了他,原來新加坡的華僑多數是廣東、福建人,排斥其他地方的人。邵仁枚一聽有了辦法,他發現新加坡華英戲院老板孔先生是寧波口音,便與孔先生攀鄉親。孔先生終於答應把戲院租給邵仁枚放電影。為了打響第一炮,邵仁枚煞費苦心,在影片上映之前大造輿論,使當地華僑都知道要放中國電影了;同時票價特別低廉,這果然吸引了大量觀眾,電影院所有座位爆滿,還有人買“站票”進去。散場之後,這些人回去一宣傳,使更多的觀眾蜂擁而來,情況比邵仁枚預想的還要好!

邵仁枚忙得不可開交,隻得拍電報回國,要六弟邵逸夫來當幫手。

當時,西方已經有了有聲電影,但中國和東南亞還停留在“啞巴電影”的時代。他說:“現在大家都困難,舍不得拍有聲電影,我們正好乘虛而人,捷足先登!”三哥邵仁枚沉吟了片刻,鼓勵弟弟說:“那你就動手幹吧,我們會支持你的。”

然而真正動手幹,事情卻不是那麼簡單。有聲電影究竟是怎麼回事,邵逸夫頭腦中也是一片空白,他要的演員沒有,機器沒有,音響設備沒有,連資料都沒有,他所知道的隻有一點,就是這些東西在歐洲有、美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