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生於1928年。原籍廣東潮安,家境清貧。
李嘉誠是香港風雲人物。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地產業陷入低潮,李嘉誠看準時機大舉入市,由塑料廠老板搖身一變成為地產大王,之後長江集團急速壯大,業務伸展到世界各地。
李嘉誠現在控製長江、和黃、長建、港燈四家上市公司,業務範圍由地產、電訊、貨櫃碼頭以至超級市場,十分廣泛。計至2000年2月15日,其集團總市值達80600港元。
對香港人來說,李嘉誠意味著財富。早在1987年,國際權威財經雜誌《幸福》曾估計李嘉誠擁有25億美元的家產,名列世界第26位。李嘉誠榮登了“世界華人首富”的寶座。
1992年,在備受港人關注的香港《資本》雜誌每年列出的富豪榜上,李嘉誠又以擁有38億美元的資產居榜首,被人們稱為“超人李”、“大哥誠”。
重信篤行,行俠仗義
1950年,李嘉誠用節衣縮食積攢的一筆錢開辦了一家小型塑料廠,專門生產玩具和家庭日常用品。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歐洲和美洲市場出現了塑料花熱潮。李嘉誠果斷決策轉產塑料花,並大量生產出口歐美。
1973年,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為打擊美國等經濟大國支持以色列入侵敘利亞的行動,大幅度減少原油產量,造成國際性石油危機。受此影響,香港塑膠業發生了原料饑荒。一些奸商乘機囤積居奇,使原來每磅不足1港元的膠粒暴漲到每磅4~5港元。許多中、小塑料廠難以承受原料上漲所帶來的虧損,麵臨停產倒閉的威脅。李嘉誠對此深為關注,四處奔波,八方遊說,采取各種措施幫助這些企業渡過難關。
首先,他動員進口商加緊輸入塑膠原料,緩和供求矛盾;其次,從長江實業有限公司配額硬膠中拿出12萬磅,按原價出售給各廠;最後,在本公司庫存貨物中,撥出吹氣軟膠1243萬磅,以低於市場一半的價格賣給各廠。
李嘉誠的這一義舉使眾多中、小塑料廠如大旱得甘霖。大家齊聲稱讚李嘉誠是“及時雨”。
成功地實施自我角色的轉變
抗戰時期,12歲的李嘉誠隨父母流浪到香港。15歲便在茶樓給人端茶倒水,17歲辭職去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20歲時,他用自己的7000港元積蓄,在一個破爛的工棚裏辦起了自己的小塑膠廠。工廠創辦伊始,資金少,人才缺,采購、設計施工、推銷,他都得事必躬親。用了10年的時間,李嘉誠已成為香港婦孺皆知的“塑膠花大王”、“千萬富翁”。
下一步該怎麼辦?這是對李嘉誠的嚴峻考驗。他毅然把“工廠”變成“公司”,從事無巨細都得他親自過問的創業者英雄式管理,轉到依靠管理專家、技術人才的“集團管理”上來。他依靠部屬進行管理,實行分級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