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回 樓步高重走前人路(1 / 3)

破格拔苗助長升高工引來一片嘩然,一陣熱議,人們對評審嗤之以鼻。樓步高受到的不是讚譽而是鄙視,沒有被破格的碩士們更是冷嘲熱諷,說他抱粗腿、獻殷勤攀爬。直到第二年又破格了幾個小高工,提拔了幾個小處長、小主任,議論才逐漸降溫,卻更加引來老工程師、尤其是資格高工的憤恨。

樓步高評上高工後,繼續他高指標、高性能的改革創新。構思大膽,設計超前,計算機製圖,修改方便,加班加點。圖紙出來後加工費給得高高,工期也得到保證。組裝時小有麻煩,修修削削補補誰都難免,未有大的反複,進展順利快捷。剩下通電試車了,不期望能一次成功,但望少失敗幾次。

世界上的事很少一帆風順,工程科研尤其如此。樓步高們也不例外,在通電試驗後接二連三出問題,整體改進設計,局部推倒重來。

先是電合上,整台裝置文絲不動,一量,機上有電,怕出問題,趕緊拉閘。仔細檢查找原因,尋病根,未發現問題。再合閘重試,依舊不動,時間稍長,有兩個地方冒出嫋嫋青煙。拉閘按煙索病因,原來設計不合理,機電不匹配,電流大,時間一長自然冒煙。拆開看時,電線已燒壞,需要改進設計。

改進設計掌控在自己手中,自由快捷,經費到位加工也快。第二次試車時,上次出現的問題雖仍不理想,卻可以運轉了。上次因整個係統未能啟動,許多問題未得到暴露。這次係統雖不平穩,卻是運轉起來了,其它部位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於是又逐個修改設計,更換材料,重加工,再組裝,再試驗。被老老九們證明不行的那些創新妙招,試驗過多次都失敗了。樓步高們不得不承認那些路不通。另有結構原理講得通,當時材料、工藝達不到要求而未成功的地方,老老九們隨著國內材料和工藝的進步,及時換上新材料、采用新工藝,一直使這項產品保持在國內領先水平。

每次試驗也都有進步。如此三五個回合後,除幾個新材料、新組件外,形狀結構都與前輩們的所差無幾了,性能也達到前輩們中期產品的水平。終於可以進行全係統的演示試驗了,樓步高和副手秦繼貴與同伴們無不欣喜若狂、心花怒放,立即報告給周大祥。

一聽說樓步高聯試他的整個項目,周大祥喜上眉梢,拿起電話通知所內各級要員,都去觀看試驗。於是百多人從各自的辦公室、試驗室走出來,浩浩蕩蕩向六室的專用試驗室湧去,將若大一個試驗室擠得滿滿的。麵對滿台麵的儀器儀表,政要們口中不停地議論著。他們多半是看客,隻能說些題外的話,看試驗並不比看唱歌跳舞有興趣。為了表示對科研的關心與支持,也不能錯過對周大祥表忠心敬意的機會,他們不但要看,還都準備了讚頌的說辭。

來看試驗的也有行家,他們東看看,西瞧瞧,有讚歎的,也有不以為然的。其中幾個內行看了後不僅犯起了狐疑,這似曾相識的東西好象見過麵似的。是了,當年火明珠、侯春雨、東方桂雲女中三傑不就做過類似的東西嗎?她們後來達到的水平比這要高得多,一直沒有出過大問題。再後來的升級換代也是以她們的成果為母本、作基礎。這些後起新秀怎麼不接三傑的接力棒,以她們的終點為起點,向前向上發展呢?而是重走她們的長征路!也去失敗幾次呢?這到象中國封建社會的循環往複,不肯向前邁進一步,終至從世界先進掉落於世界之後,被人打得遍體鱗傷才被迫前進一步。一步也不肯邁大了,還戀戀不舍地回頭瞧瞧,又往回退了大半步。

周大祥也知道樓步高們是在重走前人的長征路,除了新材料、新工藝、新組件和計算技術這些前輩未能用上的技術外沒有進步多少。而那些新技術三傑的繼承人已用到了現在的型號中。但為了盡快樹立樓步高的威信,必須讓他有成績成果可以顯示炫耀,畢竟走老路的創新要比更上一層樓的發展輕鬆得多;也畢竟是不同人的設計,是不會完全相同的;時代又不同,既用了新材料、新組件、新工藝和計算技術,“創新”一詞總是可以安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