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前進,還有三公裏到達警戒點。”戈聖潔將杯子裏稍稍放涼了一些的雪水一飲而盡之後說道。
在皚皚白雪的雪山上,水源終於成了特種兵們最不擔心的東西。在野外作戰,對於深入敵後孤立無援的特種部隊來說,最大的敵人不是那些看得見的敵人,也不是食物的匱乏,貝爺已經充分證明幾乎沒有什麼是不能吃的。但是水源往往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因為你要麼根本找不到水,要麼你根本沒有時間去尋找水。
但是在雪山上,遍地都是白雪,隨便抓一把塞進嘴裏就是水源。
“蝰蛇”旅參加了“雪線4250”演習,但是旅直屬特種作戰分隊全部都沒有參與演習。首先這是一次火力打擊演練,是訓練正規部隊的部署和打擊能力的,更加精確的講就是把“蝰蛇”突然拉出去,然後讓所有的重裝備有機會可以炮彈敞開供應使勁的造。所以實際上就是一次跑到別的地方進行的重裝備打靶訓練,和特種部隊確實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引導炮兵打擊的是活應該是旅直屬特種偵察營的工作。
原本引導遠程火力打擊屬於特種部隊的作戰方式之一,但是“蝰蛇”旅調整了兩個特種作戰分隊的任務傾向,這種炮兵觀察員的工作不再由特種部隊承擔,特種部隊的任務更加傾向於進攻的利刃,去穿插去偷襲,隻在確實需要遠程火力增援的時候才恢複炮兵觀察員的智能。也就是說特種分隊就是王朝陽手上的兩把妖刀,任務就隻有一個,在戰爭真正爆發的時候站在戰場的最外圍,所有的戰鬥都和他們沒有關係,他們隻需要以最冷靜的態度觀察戰場,然後找到對手的指揮中樞和戰鬥力中樞,然後摧毀它。
這次,沒有參與到演習當中的特種作戰分隊還是被派了出去,真的派到了演習地域的邊緣,沒有成為炮兵觀察員,卻成了演習場的“警衛連”,在指定的警戒位置保證演習場的安全。
或許啟用特種部隊作為警戒部隊有點大材小用,但是如果真正的去理解這次實彈演習的命名就知道特種部隊去警戒是有必要的。
“雪線4250”,首先雪線就已經表明了這次演習是一次在高海拔地區的演習。在地理學上,大氣固態降水的年收入等於年支出的界線,稱為雪線。雪線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高度帶。雪線以上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大於消融量,形成了終年積雪區;雪線以下的地帶,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小於消融量,沒有永久積雪,隻能產生季節性積雪區。雪線的高度一般隨緯度的增高而降低。赤道附近,雪線約高五千米。兩極地區,雪線就是地平線。
也就是說,在我國領土跨越的緯度範圍內,能夠終年積雪的地方都一定是海拔較高的地方。那就隻能是要麼在東北,要麼在西部第一階梯。
至於“4250”這個數字,和年份也沒有任何的關係,僅僅隻是代表著一個海拔高度,當然,這個海拔高度代表著一種榮譽和一種決心。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印邊境戰爭中,最為引人注意的是戰鬥大多發生在惡劣的環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規模的衝突都發生在超過4250米以上的高度。
所以雖然說是“雪線4250”,但實際上完全可以理解為“血線4250”。
而這次演習的代號顯然就是向剛剛發生政變的印度展示自己的火力,警告印度你自家玩玩就行了,別過火。
但是藏南有很大的一部分領土都被印度宣布是自己的領土,印度政變看似是辛格的一次民主革命,但是背後若隱若現的恐怖分子也實在是有些說不清楚,所以現在整個戰區的最高司令部根本也說不清楚印度會不會趁著叛軍勢如破竹,民心所向的機會突然在喀剌昆侖山上和喜馬拉雅山之脈南側地區搞出點什麼動靜。
所以,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特種部隊被部署到了演習場外圍的雪山上充當警戒哨,這些警戒哨的位置十分靠近印度的實際控製區線。
海拔太高,而且地理位置過於敏感,所以特種部隊要抵達警戒點隻能選擇徒步,直升機投送是不可能的了。
為了對抗高原反應,特種兵們攜帶的裝備中氧氣瓶和一台製氧機占據了很大的重量。不過這已經是非常節約的重量了,如果純粹攜帶氧氣瓶會更重。
但是正因為這些額外的負重,在保證帶齊基本作戰所需的武器彈藥和裝備的情況下,特種兵們的人均負重達到了接近70公斤。在這種負重下,還要在高原缺氧的情況下爬雪山,如果是一般人肯定早就趴下了,就是身強體壯的特種兵也都已經是氣喘籲籲了,過一個山頭就得停下來歇一下。
“應該就是這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