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開始了激烈的交火,印軍士兵將輕機槍就地架了起來,向著偵察營的陣地瘋狂的掃射。
偵察營的機槍手也毫不遜色地猛烈開火,打得最激烈的一挺機槍的槍管已經紅了,也顧不得停下來更換槍管,副射手直接拿著水壺,把自己的圍巾打濕了就蓋在了槍管上。濕圍巾一搭上紅彤彤的槍管就立刻升起一股水蒸氣。
“醫務兵!”一個士官喊了起來。
他身邊的一個戰士被敵人的子彈擊中了,印度人的裝甲車射出來的機炮子彈直接打穿了戰壕的胸牆。已經在挖戰壕的時候就拍結實了的土層還是沒有經受住大口徑機炮的反複掃射。
“快!擔架!”
醫療隊順著交通壕衝過來,將受傷的戰士抬上擔架抬下了陣地。
“打他的裝甲車!”柳風一邊射擊一邊喊道。
印度的機槍開始攻擊之後,印度步兵開始繼續衝鋒,步兵分成多個小隊成三角隊形開始衝擊。
裝甲車的威脅實在太大了,裝甲車的機炮隻要打中就死定了,還有的裝甲車上駝的是突擊炮。
更多的反坦克導彈被發射出去,戰鬥也愈發的激烈起來。
印度軍隊的手榴彈已經能夠扔進偵察營的戰壕,這對偵察營的威脅太大了。
陣地上越來越多的士兵倒下去,醫療隊的人手也越來越緊張。很多的戰士都是輕傷不下火線,堅持繼續戰鬥。
“扔手榴彈!”
一枚枚的手榴彈扔出去,在印度士兵的陣型中爆炸,比起偵察營的傷亡來說,印度士兵的傷亡更加的慘烈。
不到五分鍾的時間,兩個連的印度士兵已經全部躺倒在了地上,而這當中幾乎沒有一個是身體完整的。
印度軍隊的醫務兵甚至都沒有辦法進入前沿搶救傷員,密集的火力對於雙方的士兵來說都是一道幾乎不可逾越的障礙。
坦克開始發起衝擊,但是顯然此時已經來不及了。士兵和裝甲車能夠比坦克更快的上岸,前提是浮橋被摧毀的情況。如果昨天“蝰蛇”旅到的時候沒有摧毀浮橋,可能這場戰鬥會是另外的一種景象。
為了有安全的空間搶修浮橋並且把坦克送過河,步兵在裝甲車的掩護下發起衝擊已經屬於是無奈之舉。
現在,步兵和坦克已經嚴重脫節,空中也傳來了“蝰蛇”旅配屬的樹梢殺手的動靜。
武裝直升機超低空接近,然後突然躍升了高度。
躍起的直升機毫不客氣地將短翼下方的火箭發射巢裏的火箭彈全部向著印度的坦克發射了出去。
火箭彈頓時將印軍坦克的衝鋒隊形籠罩在了一片火海之中。
印軍投入了引以為豪的“阿瓊3”主戰坦克,向著解放軍的陣地進行衝擊,突如其來的直升機讓坦克措手不及。
不過更讓印度人措手不及的是他們引以為豪的坦克的側麵裝甲連解放軍武裝直升機的火箭彈都抵擋不住。
雖然號稱是印度最強的主戰坦克,但是隻有第一代產品是由德國協助設計製造車體,以色列協助設計的電子係統,後續的一直到第三代“阿瓊3”坦克都是使用的印度技術,並未再有外國參與其中。
而德國在幫助印度設計第一代“阿瓊”的時候,說是由印度防衛冶金實驗室利用德國技術研發了複合裝甲,實際上就是德國人為“阿瓊”坦克提供了複合裝甲的部分技術,利用德國提供的原料拚成了複合裝甲而已,相當於隻是做了一個加工廠而已,隻是德國人給麵子,讓印度人說是在德國的幫助之下自行研發了裝甲。但是德國人卻沒有提供複合裝甲的核心生產工藝。也就是說在沒有德國的幫助下,印度自行研製的坦克隻能夠使用自行仿製的德式複合裝甲或者是使用自行研製的複合裝甲,再或者就是使用均質軋鋼裝甲了。而仿製和自行研製對於不掌握設計生產複合裝甲的核心技術的印度來說並沒有什麼區別,反正就是無法真正生產高質量的複合裝甲。而均質軋鋼裝甲在麵對現代武器的時候基本上也就等於一張廢紙。
不過印度對外宣布的是“阿瓊3”主站坦克使用的複合裝甲,而這種複合裝甲就是因為技術不過關連解放軍的武裝直升機配置的火箭彈都防不住。
火箭彈炸斷了坦克的履帶,打穿了炮塔的側麵裝甲,引爆了炮塔內的炮彈。幸好印度人設計了泄壓板,殉爆的炮彈的威力基本上全部都從炮塔的頂部釋放了出去,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坦克內的成員。
武裝直升機第一輪攻擊剛剛結束,從河對岸就飛來了好多的防空導彈。
不過由於印軍的電子信息化係統已經被提前摧毀,印軍的防空雷達和導彈發射車之間沒有辦法聯絡,雷達雖然能夠使用,但是無法將數據傳輸出去,除非是通過人工傳遞,不過卻無法將數據傳遞給導彈。而導彈如果連最基礎的射向都無法確認的話,僅憑導彈自己的導引頭,等上了天再搜索目標那不就等於白瞎麼?說不定一開始的方向都得飛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