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我想想了也對的,因為低調是這個圈子內普遍原則,大家都是悶聲發大財。如果一個行業利潤或附加高到上百甚至上千倍的話,一般怎麼會能隨隨便便能了解呢?如果一般人能隨隨便便了解和做的話,它的利潤還會這麼高嗎?稀土肯定是全世界最暴利而又神秘的行業之一。神秘到我們都不知道哪些是中下遊公司。又或者說在我們熟悉大公司中,說不定他們就是一間稀土中下遊公司或者與稀土中下遊產業鏈有關,隻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隨著近年來世界電子、激光、超導等高科技產業呈幾何級增長,一直有著“工業味精”之稱的稀土的國際需求量越來越大。中國是世界稀土的最大供應商,供應量約占世界需求總量的90%以上,居絕對壟斷地位,然而,中國的稀土價格並未隨著中國壟斷地位的形成而水漲船高,反而出現下降趨勢。據統計,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約10倍,平均價格卻被壓低到當初價格的六成左右。這是為什麼呢?難道真的渠道在起作用?是渠道為王還是沒有定價權?一般人打不進去?
按經濟學原理,商品的價格由商品的價值決定,同時受供求關係的影響,當某一勢力對一種產品的供應量占有一定的比例時,就會形成某種程度的壟斷,從而可以影響這種產品的價格。鐵礦石三巨頭之所以敢年年提出令國際鋼企發瘋的漲價要求,正因他們壟斷了世界鐵礦石貿易量的70%,從而獲得了鐵礦石的定價權。稀土是現代工業、國防及高新技術應用中極為重要的功能性材料,是一種極其珍貴的戰略性資源,而中國又幾乎是世界稀土唯一的供應商,在國際稀土貿易中所占份額遠超鐵礦石三巨頭在國際鐵礦石貿易中所占份額,為什麼稀土的國際價格卻連年走低呢?我們的稀土,到底比鐵礦石差在哪兒呢?
一言以蔽之,差在定價權的掌握上,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稀土國,根本就沒有定價權!
國際市場供需格局中,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誰就掌握了定價權。三大鐵礦石供應商之所以敢漫天要價,就在於他們牢牢將國際鐵礦石的供應份額控製在自己手中,造成鋼企必須依賴他們的貿易格局。反觀我國稀土行業,稀土企業遍地開花,各自為政,散亂無序,一點蠅頭小利都可能引發他們競相濫采賤賣,致使一些發達國家限製或停止開發本國的稀有金屬,轉而低價從中國進口實施他們的戰略儲備。
例如世界上經濟最強一個國家於1997年就封閉了其國內最大的稀土礦——芒登帕斯礦,改從中國進口稀土進行儲備;目前A國83%的稀土來自於中國,但是他們除了使用之外,更多的是將從我國進口的稀土埋入海底儲存,目前存量已經夠A國用上至少20年(也有報道說40年)。但是這些稀土這麼便宜賣出去真的令人十分可惜啊!由於沒有定價權,而現在這個條供應鏈一般人打不進去的。
但是現在稀土價格下跌這麼厲害了。李伯伯也想賣到賣不出去,真的有點可悲。中下遊正在數鈔票數到手軟,而上遊卻這樣痛苦不堪。我想想就氣憤,但是又無可奈何。真的希望有一天中國能一件在世界上威風八麵,鼎鼎大名的稀土高科技公司出去打破這種尷尬局麵,又或者政府限製一部分中國稀土出口,尤其是精礦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