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之所以勸房玄齡喝酒就是想將他灌倒,免得一雙賊眼老沒事瞧自己。見他喝下一杯,當下又倒滿一杯酒要與他喝。房玄齡趕緊把杯子握住,略顯醉態,話也多了起來,:“王公子酒量驚人,房某自歎弗如,在下前些日子可聽了不少王公子的趣事。尤其是那日衝冠一怒為民婦,王兄如此年紀就能為民著想,以一普通民婦之基本尊嚴推及大隋千萬子民,乃至我大隋聖朝的尊嚴;從一低微民婦艱辛的生活狀況思慮到大隋千萬百姓貧苦的生活,繼而動搖我大隋傳承千秋百代的根基。王兄的才學令房某欽佩不已。房某心裏有個疑問,還想請教王兄,不知王兄可否解惑。”
王旭聽他這麼一說,心下頓時安定,心想著不是對我圖謀不軌就行,幫你解答問題到無所謂,反正幹坐在這兒也沒啥事,遂放下手中酒杯,笑道:“請教不敢當,若是王某力所能及,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房兄請講。”
房玄齡本就是個極具才學之士,前些日子孫思邈說他見解獨特,不同常人,心裏難免有試探之意,:“王兄果然爽快,那房某就直言了。”
房玄齡頓了頓,遂道:“我朝高祖在開元三年時以誌行修謹(有德),清貧翰濟(有才)兩科舉人,其中有開設‘文采秀美’(進士科)一科,提倡文人以詩賦獲取功名,從此創立了科舉取士的渠道來獲取更多的人才為國所用。可在仁壽二年,高祖又將科舉廢除,但到了大業元年,當今聖上又重新恢複了科舉取士製度,並且大興孔學。我朝在科舉製度的多次廢與立,這讓我心下疑慮科舉製度的優劣。因此我想請教王兄的是,這科舉製度於國於民到底是弊大於利抑或相反?”
在隋朝以及隋朝以前,朝廷對官員的選取大都是通過門閥世族的舉薦或是世襲,每個世族都有一定名額的舉士權,而這科舉取士讓許多底層寒門士子得到走向上層貴族的機會,可這同時無疑減少了門閥世族的舉士權,對門閥世族人才壟斷造成巨大衝擊,可以說自隋朝之後門閥世族的衰落最重要的緣由便是這科舉取士的設立。因此各大門閥世族對科舉持很強的抵觸,科舉的設立在朝堂之上也是遭到一片反對聲音。
當時隋朝的上層知識分子普遍認為科舉對國家是有極大的弊端的,下等低賤之人進入朝堂是有辱斯文,有辱大隋形象。不過當時隋文帝為了打破門閥世族長期壟斷人才,把持政權,對皇權造成威脅而強行推行科舉,試圖用新興貴族勢力對抗門閥世族。
房玄齡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就是好奇這個見解獨特的王旭對科舉製度是否能夠也持不同看法。
王旭一怔,心道這廝何許人也啊?科舉製度當時受到諸多質疑和反對,難道他一個未及弱冠的少年能看出科舉對國家所產生的積極作用?作為一個穿越人士王旭不可能不知道在中國實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的科舉製度對於中國所產生的影響。它無論從社會結構,還是政治製度、教育乃至人文思想等等方麵都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可以說科舉製度大大推動了中國封建製度的完善。
王旭心下詫異於這個房公子的表現,但略作沉吟:“就單單對於我如今的大隋而言,科舉製度既不是利大於弊也非弊大於利,而是百利而無一弊。”
“哦?”房玄齡來了興致:“此言何解?”
王旭淡笑道:“要說這利,需從國家,教育,法令三方麵來講。先說這科舉製度對整個大隋的積極作用,科舉取士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大隋選取人才的基礎,為大隋提供許多學識淵博的知識分子,還讓處於民間中下層的知識分子有機會通過科舉向上層貴族流動。這種政策打破朝堂上門閥貴族的一家獨大,對維持整個大隋的穩定起了巨大作用。就教育而言,科舉促進文化精神的發展,身份低微的士子用功讀書的風氣盛行,於大隋百姓思想的開放有利,尤其是因進士科重視詩賦,這對大隋的詩賦繁榮有莫大裨益。至於法令,毫無疑問科舉製度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利從地方門閥世族手中轉移到朝堂之上,大大加強了皇權的集中,有利於政局的穩定。同時科舉製改善用人製度,擴大大隋的統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