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讀書法

康熙帝是清代一位很有作為的帝皇,他非常喜愛讀書,且善於思考,讀書應以“揚棄”吸取之。首先他認為書冊所載不可盡信。如對“囊螢讀書”之說,曾取螢火蟲百枚試之,竟不能辨字畫。其次,他認為有的記載似乎荒謬,而實有其事,如漢代東方朔記“北方有層冰千尺,冬夏不消”。康熙經向俄羅斯使者詢問後證明確實如此。再次,他認為荒謬之物不可讀。一次在南巡途中,有人獻上一本為曆代帝王喜愛的《煉金養身秘書》,康熙帝見後說:“此等事朕素不信”,說完輕蔑地將書擲在地上。

讀書“三餘”

東漢時期有個叫董遇的人,從小勤奮好學,由於家庭貧寒,離鄉背井,靠賣柴為生。盡管生活艱難,讀書條件差,但董遇始終沒有放棄學習。每次出門,總是帶著一本書,稍有空閑,就拿出來誦讀。就這樣,董遇靠見縫插針,刻苦自學,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他精通《老子》,為其作注;研究《左傳》,寫成了《朱墨別異》。許多人慕名而來,向董遇討教學習秘訣。董遇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請教的人說:“苦就苦在沒有時間。”董遇便說:“要利用‘三餘’學習。即冬天,一年裏的空餘時間;晚上,一天中的空餘時間;陰雨天,臨時的空餘時間。”

董遇善於利用時間,刻苦鑽研,終於成為東漢時期的著名學者。

知識百科

團旗的由來

1949年4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作出了製定代表青年團組織特點的團旗、團徽、團歌的決定。5月5日,《人民日報》上刊登了《征求團旗、團徽、團歌啟事》。一個多月後,團中央將收到的100多種團旗設計圖案舉行展覽,請專家、學者比較選擇。經多方評選、修改,最後選定兩個式樣。1950年4月呈送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同誌審定。

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同誌仔細看了團旗式樣,毛主席批示:“同意此式”。周總理在同一式樣上批示:“同意這個,但須將金黃色圓圈及五角星放下點,置於紅旗四分之一的中間。”團中央立即發出了關於頒布團旗的決定,決定中說:“團旗旗麵為紅色,象征革命勝利;右上角綴黃色五角星,黃星周圍環繞以黃色圓形圈圈,象征中國青年一代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5月3日,《人民日報》頭版套紅登出了團旗圖樣。從此,鮮紅的團旗鼓舞著億萬團員、青年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刻苦學習,努力工作,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在計算上使用的l、2、3、4、5、6、7、8、9、0的阿拉伯數字是印度人創造出來的。相傳,公元7世紀,團結在伊斯蘭教下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周圍的民族,建立了東起印度,西至西班牙的撒拉孫大帝國。後來這個帝國又分裂成東、西兩個國家。由於這兩個國家的各代君王都注重獎勵文化藝術,所以兩國首都都非常繁榮。西邊的希臘文化和東邊的印度文化都彙集到這裏。

一天,一位印度天文學家拜訪了東都巴格達王宮。他把印度製作的天文表獻給了國王,並把印度數字1、2、3、4……以及計算方法介紹給阿拉伯人。由於印度數字和計算方法既簡單又方便,它的優點遠遠優於其他計算方法,深得阿拉伯人的喜愛,後經阿拉伯人消化整理,很快在歐洲各地廣泛傳播。因這些數字是由阿拉伯人傳播的,所以,人們習慣上都叫它阿拉伯數字,而把真正的“產地”印度給忽略了。

“=”號的由來

“=”號是由16世紀英國學者列科爾德創造出來的。他在研究數學時經常遇到兩個數字相等的情況,由於沒有標記,給運算帶來不便,於是他決心創造一個符號來解決這一難題。他反複比較了許多圖形和符號,他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更相同了”。於是他就用兩條平行線段來表示兩個相等的數,並給它取名為“等號”。

“+”“-”號的由來

“+”、“-”號都誕生在德國,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了。相傳,德國數學家魏德美,天資聰明,勤奮好學,特別喜愛數學,整天廢寢忘食地搞計算。當時,還沒有什麼現成的計算符號,計算很不方便。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魏美德冥思苦想,最後他想到“在橫線上加一豎,就表示增加的意思,用符號‘+’表示;在加號中拿掉一豎,就表示減少的意思,用符號‘-’表示。”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用“+”、“-”號分別做加、減運算非常方便。於是,這一發明很快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