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進取——褪去理想的光環,燃燒青春的燦爛(5)(1 / 2)

陸步軒是陝西省長安縣鳴犢鎮高寨村一名農家子弟。1985年他以高出本科線100多分的成績考取了北大中文係,是當年所在縣的文科狀元。1989年,陸步軒從北大畢業,被分配到了長安縣柴油機械配件廠,幾年後企業垮了,陸步軒失去了飯碗。之後他搞過裝修,開過商店,但都賠了。2000年,陸步軒租了個20平方米的小店,開起了肉鋪——“眼鏡肉店”辛苦度日。2003年,他的“事跡”被媒體披露後,曾受到廣泛關注。沉寂了一段時間後,告別賣肉而在一家事業單位編修縣誌的“北大賣肉才子”陸步軒,再次出現在公眾視線裏,2005年,他出版自己的著作《屠夫看世界》。其實賣肉並沒有什麼不好,勞動隻有社會分工不同而並無高低貴賤之分。能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並能給家人帶來幸福,不管是賣肉還是賣電腦,同樣是成功的。

陸步軒的經曆告訴我們,現實地對待生活,現實地對待職業,現實地對待人生,就能找到實現自我的途徑。這個世界還是公平的,你付出了一分努力,就會得到一分的回報。賣肉也好,賣電腦也罷,隻是空想而不去行動,就永遠沒有成功的可能。

當今社會是一個開放和創造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時刻都進行著信息與物質的交流,知識也同樣每3~5年就要更新一次。相應地,要想在這樣一個社會中長久地生存下去,就必須具備與社會發展同步的品質:現實和進取。陸步軒就是從北大走向現實的成功者。

世界500強企業中最年輕的CEO邁克爾·戴爾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演講時談到自己的成功秘訣時說:“如果你認為自己的主意很好,就去現實中試一試,不要隻停留於想的層麵,現實地去做比隻想不做好上千百倍。”如果我們問卓有建樹的成功人士創業曆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答案會非常地相似:好的創意和紮實的行動。好的創意是什麼?是從獨特視角出發去闡述一件事情,並以這種獨特視角為依托所做的闡述,能夠較大程度地創造價值的創意,通俗地講就是“好主意”。

北大一個研究成功問題的權威機構,曾經長期跟蹤100個年輕人一直到65歲。結果發現,隻有一個人是富有的,有5個人有經濟保障,另外94個人為生活所迫。這94個人並非是年輕時不夠努力,主要是由於心氣太高,不屑於從平平常常的事做起,結果他們成了大事做不了、小事不願意做,且窮其一生也沒能獲得人生輝煌的平常人。

其實,好主意時時存在於我們的頭腦裏,有的可能對人的一生都將產生巨大影響,但往往因為沒有付諸實踐和行動,就會遺憾地錯過。而人的平凡與否,除了想法的優劣之外,更表現在讓好主意變成事實的行動上。

高等教育給予人的,除了科學知識以外,思想的洗禮、認識的變革、思維方式的更新、思維視角的轉換等同樣重要,甚至在某些時候比科學知識更能左右人的決策。陸步軒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北大教授常說的一句話:“認清現實才能取得成功。”

所以,即知就要即行,許諾千次不如行動一回。一切成功人生的實現都是建立在實踐和行動的基礎上的,隻幻想而不行動,不敢於麵對現實,不敢於挑戰現實,不敢於改變現實,就永遠不可能成功。不管是小事情還是大事情,都要從現實出發,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的鍛煉,克服畏難和害怕失敗等不良情緒,必要時給自己製造外在的壓力,用外力來監督、敦促自己。隻要定位清晰,目標明確,那麼每投入一分心力,也就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危機感強於無憂感

擁有危機感的人總會感到自己的缺陷與不足,總是覺得自己有更多不懂的道理和不會的知識,對自己的未來總是充滿了憂慮,這種憂慮促使他不斷反思自己,糾正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的生存能力越來越強。這正是偉大的思想家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北大學生自從邁進北大那天起,就受到了人生的憂患教育。北大教授們總是教導學生,一定要去除身上的優越感和滿足感,讓自己始終充滿了危機感,不要覺得在北大學到的知識可以使自己終身衣食無憂。因為世界在飛速發展,科技在迅猛騰飛,人們的適應和改造世界的本領更是與時俱進,沒有了危機感而隻滿足於眼前的知識和能力,很快就會成為被淘汰出局的人,無論是北大畢業還是哈佛畢業,結局都會是一樣。

北大生物學教授每年都要做這樣一個生物實驗:把青蛙甲放進裝滿水且溫度適宜的的容器裏,水溫維持在不冷不熱的舒適度,這隻青蛙就會無憂無慮地遊蕩在容器裏。把青蛙乙放在熱滾滾的水中,這隻青蛙馬上就察覺到情勢危險,在被燙傷前就早早地跳出了容器。把青蛙丙放在不冷也不熱的溫水裏,容器下放一個酒精爐,用慢火烘烤,這隻青蛙在水中懶洋洋地遊著。水溫慢慢上升,它的感覺也變得遲鈍了,反應能力減弱。當青蛙丙終於發現水溫變得很滾燙之時,自己已經快被燙死了,它已經沒有任何逃生的體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