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曾流傳一位家境貧寒、辛苦勞作的大學生的故事,這位大學生為了生存,曾放棄考大學試圖打工改變自己的境況和家庭經濟條件,於是他不得不進磚瓦廠、下煤井、進林場伐樹木,整天在勞累和危險中長時間工作,他知道他隻是一名靠苦力賺錢的機器,他更知道,如果這樣下去,他將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也永遠不會改變勞苦的命運。他雖然缺少華衣玉食,缺少優雅的氣質以及高雅的藝術細胞,但是他從來不曾放棄思考,每當空閑時就會獨自思考未來的人生之路,他總是夢想著自己有一個光輝燦爛的明天。他渴望藝術,渴望知識,在內心深處,他為自己描繪著理想生活的藍圖。他的思維一直在廣闊的天地中自由馳騁,敦促他采取行動。於是,他利用所有的業餘時間,發掘自己潛在的力量與才華。很快,他的思想發生了巨大轉變,磚瓦廠、井下煤窯和廣闊的林場再也不能束縛他了。他像扔掉破舊衣服一樣,拋棄了與原來的思維不合拍的想法。在不間斷的自學中,他把每一道習題都思考得清清楚楚,潛在的學習和思考能力也得到了不斷增強。他靠著邊賺錢邊自學的勁頭,輕鬆地成了北大學子。他很好地利用了思考這種力量來施展自己的才能,發揮無敵的能量。他的人生徹底改變了。如果不是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如果甘願做一名勞累的打工者,那麼,他也許就像他所想象的那樣,永遠也不會有出頭之日。通過思考,通過自強的行動,他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一位有遠大抱負的人。
不會思考的人就一定是一個無知的人、懶惰的人,他們隻會注重事物的表麵現象,隻會滿口談論著運氣、天命及機遇,而無法看透事情內在的本質。
看到有人發財致富,他們便說:“他是多麼的幸運呀!”發現別人知識淵博,他們就會驚呼:“這人天分真好!”注意到別人的高尚品質以及廣泛的影響力時,他們就會議論:“這人碰到的機遇總是那樣好!”他們並沒有看到,這些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經受了縝密的思考考驗,經曆了各種挫折;他們也不明白,不付出巨大的犧牲,沒有必勝的信念,不克服重重的困難,是根本無法把夢想變成現實,也無法取得目前的成就的。他們對黑暗與痛苦視而不見,隻注意到光亮與歡樂,並把它稱為“幸運”。他們並沒有看到漫長而艱辛的曆程,隻盯著令人羨慕的最終結果,並且把它稱為“好命”,說到底,是他們沒有成功者那樣聰穎的頭腦,沒有經曆痛苦而煎熬的思考。
任何人都必須經過思考,才會不斷進步,才會不斷接近自己心中的目標。一個人往往思考到什麼程度,就會有什麼程度的努力,最終就能得到什麼程度的結果。才華、力量、物質財富、知識財富以及精神財富的獲得,都是靠以思考為前提而得來的,它們也表現在已經體現出來的思想、已經達到的目標、已經實現的理想上。機遇是不會垂青那些呆頭呆腦、不會思考而毫無準備的人的。
溫家寶總理在上海同濟大學與師生會麵,在談及學生的獨立思考時,他說了這麼一段話:“有一句哲言,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隻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我們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同學們經常地仰望天空,學會做人,學會思考,學會知識和技能,做一個關心國家命運的人。”
溫家寶總理的這段話來自於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的一個故事。有一天晚上,泰勒斯望見滿天星鬥,預言明天要下雨,卻忘了腳下的路而掉落到坑裏。有人救起他時,他告訴對方說明天要下雨。這成了人們恥笑泰勒斯的笑話。
兩千年後,黑格爾以那番“仰望天空”的話為哲學家正名,他甚至說:“隻有那些永遠躺在坑裏、從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會掉進坑裏。”為什麼要仰望天空呢?因為隻有仰望天空,人類才懂得思考宇宙的浩瀚和自己的渺小,才懂得思考的重要,才不會利欲熏心,不會為眼前的煩惱所迷茫。
北大教授說:“知識就是力量,但知識這種力量必須經過大腦的思考轉化後才能變成力量,再有用的知識如果沒有經過大腦的加工和轉化也隻能是毫無意義的閑置品。但一旦經過了聰明者的思考和利用,就一定會創造出神奇的成果來。這樣看來,思考才是最偉大的力量,思考改變人生,思考促進進步和成功,在北大學習,隻需掌握了多思考的本領,就掌握了人生的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