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思維:
窮人:隻要自己肯賣力,有沒有知識和經驗都一樣賺錢。我們有的是力氣。
猶太人:總結別人的經驗讓我們少走了很多彎路。知識和經驗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靠我們自己後天去挖掘。
猶太人形成一種好學風氣,他們寧可克製自己的遊樂,忍耐艱辛,而對充實自身的經驗和知識卻願意大量投資,絕對不會吝嗇。他們明白,工作經驗和知識的充實可把自己的潛能充分地帶動出來,這成為事業成功的財富。總之,工作上的經驗和知識,加上自身的潛能,是一個人的最寶貴財富,它引導你走上成功的康莊大道,是打開財富之庫的鑰匙。
拜耳是德國著名的科學家,曾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從小勤奮好學。進入大學學習物理和數學。畢業後,他覺得自己才21歲,還有潛力多學習一些科學知識,於是又開始攻讀化學。由於已有了堅實的物理知識,學習化學進步很快,第二年(即1857年)他就發表了對甲基氯的研究論文,初步顯示出他對化學研究的潛能。
1872年,他在斯特拉斯大學任教授,在從事教學工作的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在智慧,開展對酞染料種類的研究,成為染料史上確定靛青性質和結構成分的第一位化學家。三年後,他進一步運用自己的學識和研究成果,研究出靛藍的全部成分,並建立了著名的拜耳碳環種族理論。拜耳臨近花甲之年,還在繼續自我挖潛,編寫了反映他的研究成果的著作《拜耳科學成就》。可以說拜耳的一生是研究挖潛的一生,成果累累。
如同拜耳一樣的猶太人頗多,如多麵手貝拉斯科、科學家總統卡齊爾、商學兼優的瓦爾堡家族等等。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善於自我挖潛,從而獲得一個又一個的成果,取得事業的成功。
事實上,每個人都存在著“潛能”和“經驗”,每個人都有其可發揮作用之處。拿破侖有句名言:“世上沒有廢物,隻是放錯地方。”有許多人往往認為自己沒有“經驗”和“潛能”,沒有成功的本領。這明顯過於消極。他們不懂得“經驗”有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種。直接經驗是自己的實踐總結,間接經驗是別人的經驗。有了經驗可以少走彎路,事半功倍。為此,善於自我挖潛的人,懂得不斷總結自己的經驗,學習別人的經驗,其失誤就較少,工作效率也較高。有了經驗的人,他也懂得怎麼去挖掘自己的潛在力量,不至於不明方向,束手無策。
“經驗”實際上亦是“知識”吸收知識,不一定要從正規教育和教科書中得來,從艱難困苦中磨煉出來的經驗、知識,比從課堂或書本上得到的會更有用。如美國總統林肯沒有受過正規教育,但他的知識經驗卻是超群出眾的;猶太人伯林納沒有讀過大學,但他創造發明的技術比博士和一般科學家還多,他發明的電話受話器比愛迪生還早,他一生發明了許許多多的新技術新產品,被稱為“美國最有價值的一位公民”。這都是他們勤奮好學,善於總結自己和別人的經驗,挖掘自己的潛能的結果。
猶太人明白,人的經驗和知識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習的。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人不能生而知之,必須學而後知,人不能接好學,必須教而後學”。一個人因生活或工作經驗不足、知識不夠而招致事業的失敗,千萬不要失望和氣餒,而應該采取補救的辦法,隨時隨地記你所當記的,學習你所當學的。如愛因斯坦,他雖然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但他同樣感到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不足。他明白,知識的海洋浩瀚無邊,僅數學這門學科,就分成許多專門領域,每個領域都能費去一個人短暫的一生時光。他在創立相對論時,深感自己的非歐幾何知識不足,他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奮鬥目標,而立誌專攻非歐幾何,補足這方麵知識,最後終於創立了聞名世界的相對論。
不僅科學技術領域,經商也如此。許多商界的巨子,都是由於不斷地努力充實自己的工作經驗和知識,才一步步地攀登到最高的位置,走上發跡致富之路。猶太人比奇特爾,從德國移民到美國時,兩袖清風,既沒有資本,又沒有專業知識。為了生活,他從事一些家庭維修業,如廁所、水龍頭、窗戶的維修等。他沒有經驗,悄悄到一些工地觀察別人怎麼安裝和建設這些工程。他自己也找了有關的書籍學習這方麵的知識,把自己的精力和潛能全部挖掘出來。經過幾十年的奮鬥,比奇特爾公司發展成為世界級的建築工程集團,年收入超過百億美元。
第八章 窮人隨便浪費時間,猶太人視時間比金錢更重要